三明市财政局局长关于三明市201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预算草案报告
3.保重点,增民利,民生事业优先保障。
坚持民生优先导向,将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的重点向基本公共服务和重要民生项目倾斜,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进展。2013年,全市公共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到145.2亿元,增长23.4%,高于全市财政支出增幅1.3个百分点;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为77.6%,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筹集资金3.7亿元,连续九年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进一步完善与物价变动相适应的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将全市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差标准分别提高到235元和119.4元,并相应提高了农村五保户补助标准。落实临时救助政策,向城乡9.8万名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元旦春节生活补贴2,365万元。筹措资金4.1亿元,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筹集资金7,544万元,支持就业培训、自主创业和大学生就业工作。医疗卫生事业方面,提高医保待遇水平,将新农合和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80元。实施新农合基金市级统筹,推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在全省率先整合市县两级“三保”经办机构。省市下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5,664万元,人均达22.6元。积极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性改革,率先在全省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进一步降低就医成本。教育事业方面,省市投入3.9亿元,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各项教育资助政策,加快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加大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投入力度,支持高校学科发展、人才引进、重点实验室建设,落实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扶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示范校建设。文化体育事业方面,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落实资金6,780万元,支持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免费开放,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农民体育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积极落实重点文化企业和产业项目各项扶助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完善政法经费保障机制,市本级安排综治和平安建设经费1.1亿元。安排专项资金1,465万元,支持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市场监管、疾病防控等工作,“平安三明”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4.抓增收,控支出,财政保障能力稳步提高。面对经济增长下行与收支矛盾加剧的压力,各级加强收入征管,深挖增收潜力,主动争取支持,科学安排支出,全面完成年度收支预算任务。一是狠抓收入征管。建立财税联动机制,坚持定期召开收入形势分析会,强化征收责任,协调落实好纳税大户、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的税收征管,确保各项税收收入及时入库。严格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强化基金征收,扎实做好土地出让各项工作,确保全年财政预算收入任务的完成。二是积极争取支持。主动加强沟通汇报,努力争取中央、省财政支持,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市争取各类专项资金、财政转移支付资金116.8亿元,比2012年增加14.6亿元,增长14.3%。三是严格支出管理。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格控制行政成本,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建设。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各项重点支出,与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支出分别增长35.1%、87.6%、27.1%、27.7%,教育支出扣除不可比因素实际增长30%。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