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卖数据成为行业潜规则 是谁在操控收视率?
买卖数据成为行业潜规则,是谁在操控收视率?
收视率被称为电视节目、广播节目和广告交易的“通用货币”。其背后应该遵循客观、准确、科学的规律,然而,中国的收视率市场出现了异常。
通过人为操控收视率这种“通用货币”,便可直接影响电视剧的身价和排期、电视台的收益、广告商的利润,进而影响整个电视剧产业。这种操控正在现实中发生,甚至逐渐演变出地下利益市场。
这一地下网络每年从电视剧产业市场中分羹40多亿元,被称为行业中除制作方、电视台、广告商之外的潜在“第四方”,影响了电视台播出的诸多电视剧以及中国排名前列的卫视频道。
当买卖收视率成为行业潜规则,即便是制作精良、艺术精湛的作品,也必须千方百计不惜高价购买假收视率数据,以保障达到电视台要求的播出标准,逃脱停播、降价的命运。而收视率作假抬高了制作成本,长此以往,国产电视剧的质量必定受其影响,整个行业笼罩于“用心用力去做戏,不如花钱买收视率”的阴云之中。
一个怪圈就此形成:广告主投放广告时要求电视台保障收视率——电视台采购电视剧时则要求制作方购买收视率——制作方因增加收视率购买成本反过来向电视台要高价——电视台则抬高广告价格。
其中,无论是广告主,还是电视台、制作方,均成为收视率作假的受害者。
广告商损失利益,制作方被裹挟,电视台丧失公信力,“唯收视率论”带来的虚假收视率造就了国产电视剧的一片虚假繁荣,使不少国产电视剧的投入重心由前期制作转向后期购买收视率,行业的法外不当竞争也导致电视作品良莠不齐,最终造成电视观众流失,重伤中国电视剧产业。
愈演愈烈的收视率作假已纳入监管视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多次表态严惩收视率乱象,其在2009年发起严查收视率买卖两端人群,又在2013年发布22条新规重整收视率,国内首个电视收视率调查国家标准也于2014年出台。不过,重压之下,收视率作假市场依然存在。
那么,究竟是谁在操控收视率?
盘踞在电视剧行业中的“收视率黑势力”,其打造的地下利益网络正被揭盅。电视剧外的故事比电视剧本身更“精彩”。
——编者
第23名——浙江卫视收视率在2016年12月初突然断崖式下跌,从常年全国前五一夜之间跌至20名开外,创下建台50周年来的最低收视纪录。
这一反常,源于浙江卫视在2016年12月4日开始播出电视剧《美人私房菜》。
2016年12月12日,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法务委员会(下称中电协)发布“坚决打击收视率作假黑势力”的声明(下称《声明》),称浙江卫视收视率大幅下滑,是由于《美人私房菜》的制作方未购买收视率所致。《声明》痛陈当前收视率作假的泛滥与猖獗,并揭开收视率作假的行业潜规则,引起行业内外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