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卖数据成为行业潜规则 是谁在操控收视率?

财经   2017-01-10 18:30

­  整个制作行业不堪重负

­  收视率作假从2006年的个案,发展至2016年的普遍现象,十年间,购买收视率的价格也“水涨船高”,成为很多制作公司难以承受之重。

­  2016年12月3日,做电视节目起家的光线传媒(300251.SZ)总经理王长田在一个论坛上力陈电视剧收视率作假的问题。他说,光线传媒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过两次比较大的危机。其中一个(危机)就是去年初光线传媒停止电视业务,“当时我们看到的所有电视节目、电视剧,可以说它们的收视率90%以上都是假的”。

­  王长田针对“不愿购买收视率而被迫退出电视业务”回应称:“我记得当时办公室一下子就空了一半,那些同事跟了我那么多年,他们可能只会做电视业务,结果你忽然让他们一下子就解散了,还是很无奈很痛苦的。不过幸好光线传媒还有电影业务可以支撑,不然当时我们可能就死掉了。”

­  强大如光线传媒这种企业都不堪忍受巨额的购买收视率的费用,那些电视剧小制作公司面临的购买收视率的费用压力不言而喻。

­  前述广东一家电视剧制作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近年来购买收视率的价格大幅上升,2006年大概2万元一集,2008年5万元左右一集,2011年涨至15万元一集,2013年上升为20万元一集,到2016年最多发展到50万元一集。

­  对于制作公司而言,需要花钱购买的收视率价格逐年提高,但电视台从制作公司购剧的价格并没有相应涨幅。有业内人士以地方电视台的购片情况举例,十几年前一部制作精良的电视剧,卖给全国地方台约90万元,现在很多剧卖给地方台,还卖不到90万元。

­  “由于购买收视率的费用越来越高,我们已经很难靠电视剧赚钱了。”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他简要算了一笔“成本账”:公司制作一部较好的电视剧一集成本要200万元,卖给电视台是300多万元一集,扣除15%的发行费和税费,再花50万元一集购买收视率,公司就没钱赚或者很少赚了,“整个制作行业不堪重负”。

­  在买卖收视率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一些不愿“同流合污”的人还可能遭受“报复”。

­  《新民晚报》报道称,2015年,电视剧《大秧歌》播出,导演郭靖宇爆料,开播前他曾遭遇了“收视率警告”,“暗示我的、挤兑我的、想说服我的、威胁我的都有??”郭靖宇明确表示:“君子不与贼人为伍。”

­  《大秧歌》播出时,果然遭遇了收视数据的异常。首播当晚,武汉的收视率从前一天晚上2.23下降到了0.35,三亚收视率从1.09下降到0.01,常德、济宁两市的收视数据更是为零。郭靖宇说,“我拍了15年戏,某城市收视为零我能接受,但一个城市比前一天下降109倍,我想不通,也想要数据公司给我个解释,如果能够说服我,哪怕我从此不拍戏。”

­  2016年12月29日,《财经》记者联系郭靖宇,这位以豪爽直言著称的导演已不愿再谈此前遭遇的收视率“报复”事件。

­  “收视率黑势力”气焰嚣张,威胁购买电视收视率的事情时有发生。更为恶劣的是,一些制作公司花钱最终没买到收视率,遭遇了诈骗。

­  《声明》提到,“由于绝大多数卫视频道要求购买收视率,造成所谓‘资源’紧缺,于是‘黑势力’趁火打劫,在同一城市、同一时段,同时收取两家三家制作机构的费用,导致许多公司花了钱也买不到收视,不仅要遭到播出机构的停播、降价、欠款,还要承受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经济损失。”

­  前述重庆一家电视剧制作公司负责人向《财经》记者介绍,以前由于购买收视率的人相对较少,“资源”相对充分,所以贩卖收视率的“黑势力”也相对“讲诚信”——一般事先告诉买家收视率能到多少,做完一两天“试验”后再收钱;随着购买收视率的人越来越多,“黑势力”的态度变成了“买的人很多,你爱买不买”,“规矩”则变成先付钱,再做收视率——这样一来,不少制作公司遭遇诈骗,动辄成百上千万元的花费全部打了水漂。

­  2016年6月8日,知名编剧汪海林在上海电视节针对假收视率问题公开“向公安部报案”。汪告诉《财经》记者,他并非为了“哗众取宠”。“收视率作假在行业内是公开的秘密,我公开报案,是想引起公众的重视,很多人已经买不起收视率了。”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国务院:免去王建军证监会副主席职务
  • 女子想见已故男友被“法师”骗38万 钱款被
  • 江西一女子从12楼不慎坠落奇迹生还 医生: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