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卖数据成为行业潜规则 是谁在操控收视率?
大面积作假
2016年12月10日,《美人私房菜》被撤的第二天,中电协召集会员单位开会。据一位参会的人士透露,会议开了4个多小时,30多个制作方代表群情激愤,会上大家都承认,曾花钱购买过收视率。
“有人提出集体自首,有人提出静坐请愿,但最后一致决定发《声明》向作假的‘收视率黑势力’宣战。”该人士表示,“《美人私房菜》事件就像一把火焰,一下子点燃了大家,实在是忍无可忍了。”
电视收视率作假的问题始于2006年,此后数年,作假现象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从个案蔓延至全行业。近年来,先后发生过“制片人王建锋实名举报第三方公司买卖收视数据”、“湖南卫视热播剧在部分地区收视为0”、“北京卫视收视率在本地被挤出前十位”、“安徽卫视收视率滑落至当地第五名”等喧嚣一时的事件,背后均与收视率作假有关。
2015年至今,收视率作假达到顶峰。是年1月1日起,中国电视剧市场正式实施“一剧两星”政策(一部电视剧最多只能同时在两家上星电视台播出),这客观上导致原本就供大于求的电视剧市场进一步失衡。《经济观察报》披露,2015年中国生产电视剧400多部,但获得上星卫视播放权利的不足40%。
“‘一剧两星’之后,国内基本上有一半的电视剧上不了电视台的首播。”上述业内人士称,“能上电视台首播的剧,必然要求有收视率的保证。”
因为要保证收视率,电视台与制作方签署电视剧购买合同时,通常会附加一份“对赌协议”。即制作方在售剧时,必须向电视台做出收视率担保——该剧在播出时必须达到协议中保证的收视率数值,制作方才能从电视台拿到全部的购片款。否则,按照协议比例相应扣款。
前述广东一家电视剧制作公司负责人举例称,一部50集的电视剧,卖给电视台是每集100万元,在协议中会承诺平均收视率要超过1,收视率每低0.1就扣除单集购片费10万元。而在实际播出时,该剧的平均收视率为0.95,按照条款,则被相应扣除每集5万元,50集算下来250万元片款就没有了,“收视率的高低,直接与制片方的片款挂钩”。
2015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亦出台整治措施,组织中央电视台等14家电视台签署禁止收视率对赌的公约,但并未有效遏制对赌。如《声明》所称,“(签署公约之后)电视台迫于收视率对于广告收入的巨大压力不得不阳奉阴违,只要制作机构不承诺收视率保证便拒绝购片,迫使制作机构继续花钱购买收视率。”
多位电视剧制作公司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广电总局的公约出台后,电视台明面上不再与制作方签署收视率的“对赌协议”,但在购剧时,仍会暗地里强调需达到电视台的“收视标准”或“播出标准”。
2016年12月23日,一家主流电视台相关负责人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称,收视率意味着一切,它是电视台最重要的考核指标,除非是纯公益节目,否则都要考虑收视率。“问题在于,广告主对电视台投放广告时都要求保证收视率,如果没有达到广告主要求的收视率,电视台就要赔钱给广告主,所以很多电视台在购片时也不得不要求制片方保证电视剧的收视率。”
一线卫视购买电视剧价格越高,对收视率自然越重视;而二三线卫视因为很难买到首播剧,导致其购买收视率的欲望更为强烈。
知名编剧汪海林告诉《财经》记者,以前只是听说收视率可以买卖,但2016年以来,听说收视率大多数都是买的,已经到了非常猖獗的程度。
业内人士透露,有不低于500家制作单位买卖过收视率,只是方式与方法可能不同。“现在收视率作假猖獗到只要不买收视率,再优质的电视台也可以让你收视率垫底,《美人私房菜》就是最好的例子。”北京一家电视剧制作单位负责人称。
如《声明》所言:至2016年下半年,(收视率作假)已形成大面积、全方位塌陷的恶劣局面。
收视率是如何作假的,何以成为“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