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卖数据成为行业潜规则 是谁在操控收视率?
收视统计体系待完善
早在2010年,面对日益猖獗的“收视率黑势力”,索福瑞方面即表态,将采取相关法律手段,对不法分子重拳出击。不过此后数年里,收视率作假的现象频频爆出,而进入司法程序的案例少之又少。
2016年12月28日,一家电视剧制作公司董事长向《财经》记者坦承,他对打击作假的“黑势力”不抱太大希望。原因是,虽然制作方、电视台、广告主均为收视率作假的“受害者”,但同时又是与假收视紧密相联的利益相关方,尤其对制作方而言,甚至还是假收视率的参与方,自身带有“原罪”;而索福瑞方面,除了加强自身信息安全建设外,更多也只能寄希望于行政干预与司法力量的介入。
针对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收视率作假现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多次表态要严惩收视作假,包括2009年发声明表示要严查买卖收视的人群和机构、2013年发布22条新规重整收视率等。
2014年7月,国内首个电视收视率调查国家标准《电视收视率调查准则》正式出台。该准则规定,“数据提供方必须对样本户资料严格保密,数据使用方也应遵守职业道德,不得采用不正当手段与同行业竞争。”不过接受采访的人士均表示,广电总局的这些举措,未能有效遏制收视率作假。
“现在大家被假收视驯服了、习惯了。一些还在喊打假的制作公司和主创,是低估了收视率作假对自己电视剧的影响,不幸成为受害者。”曾因公开举报收视率作假而陷入困境的王建锋告诉《财经》记者,他2012年公开举报收视率作假后,遭遇了电视台解约、投资方撤资、电视台不敢再与其合作等一系列麻烦。
“当上帝给你一个皮鞭的时候,也许正给你准备一个天使。”王建锋说,过去五年里,他一直在“思考行业存在的问题”,并开始了自己的二次创业。在他看来,解决收视率造假的问题,必须从市场角度与产业角度切入。
从市场角度,可以借鉴电影分账模式,以广告收入为标准,播出方、发行方与制作方,按一定比例分账,不再“唯收视率论”;从产业角度,首先制作方要生产优质电视剧,其次要建立公开透明的电视剧采购系统。
王建锋意图打造一个中国影视版权交易系统,“强化节目成本、受众和美誉度标准,吸引优质电视剧向平台聚集,使广告投放者对平台的选择更科学、合理、规范,进而淡化对收视率的依赖”。
更多的业内人士则提出,尽快建立完善的收视率调查体系。
“收视率调查不应是索福瑞一家独大,应该有更多公司加入供大家选择。”汪海林认为,“比如北京地区通过歌华机顶盒就能做到收视数据实时采集。”
2016年12月12日,中电协发布《声明》的当天,同时也就“打击收视率作假”事件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递交报告(下称《报告》)。
《报告》提及:“目前我国排名前22名的卫视频道,在购买、播出电视剧业务中,普遍存在着收视率作假现象??”“整个制作业对此怨声载道、恨之入骨,但又无能为力、不得不屈从于此‘逼良为娼’的局面??”
《报告》决定:一、联合全国电视剧制作行业,签署自律公约,坚决杜绝收视率作假现象;二、请党和政府主管部门,责成全国电视剧播出机构,坚决配合制作业的打假行动;三、请党和政府主管部门,尽快协调国家公、检、法部门,严厉打击操作收视率作假的黑势力;四、委托中电协法务委员会,调查取证,用法律手段惩处黑势力;五、向主管部门建议,尽快调集技术资源,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客观公正的,能够真实反映全国电视观众收视情况的电视收视率调查机构,彻底根除收视率作假现象。
2016年12月20日,在全国广播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工作座谈会上,针对“收视率作假”问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做出回应,绝不能以收视率论“英雄”;要切实加强收视率调查的管理,抓紧推进中国特色收视调查体系的建设。(《财经》记者 鲁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