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第二节 强化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以基础设施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强化项目带动、投资拉动,大力推进交通、能源、市政、防灾减灾、信息等五大核心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综合交通、跨界交通、公共交通、智慧交通支撑城市发展的“大交通”格局。加快打通城市对内对外通道,优化“内联、外通、疏港、滨海”路网架构,健全干支协调、高效快捷的交通系统。加快泉厦漳联盟路石狮连接线、二重环湾快速路、泉州城市有轨电车石狮段建设,构建对外交通骨干网络。完善城乡干道与高速公路、国省干线的联系,完善城市片区、专业市场、产业园区、港口码头和沿海五镇交通网络体系。加快构建石湖港快速便捷的疏港道路系统,突出港口建设和集疏运通道建设,强化向内陆腹地延伸服务能力,打造现代化综合枢纽港。完善市政道路网络,重点疏通“断头路”、改造重要交通节点,畅通城区内外交通,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加快发展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建立轻轨、公交系统、出租汽车等现代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
专栏 14 :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 道路桥梁:海西高速路泉厦漳联盟路石狮连接线、泉州二重环湾快速路石狮段、石狮市沿海疏港通道建设、红塔湾旅游公路建设、石永二路绿化工程、峡谷旅游路、石永二路东延伸段建设、永祥路工程、普通国省干线纵一线永宁外线(外高至梅林段)建设、沿海大通道祥芝外线斗尾段、沿海大通道路灯提升、学府路(南环路—香江路)综合改造提升、宝岛路(学府路—濠江路)综合改造提升、九二路东段(回兴路至学府路)综合改造提升工程、宋塘路(学府路—濠江路)综合改造提升、回兴路(南环路—宝岛路)道路“白改黑”工程、石狮市锦峰路(环湾大道至回兴路)、九二路东段(福辉路至濠江路)“白改黑”工程、濠江北路(高速蚶江收费站至环湾大道)综合改造提升工程、闽南理工学院南侧规划路(学院路至石永路)道路工程、钞坑安置区周边道路完善工程、西南一路、鸿山镇通港路、海城大道(古卫城段)及永港路旁支、锦蚶路公路工程、共富路(沿海大通道至码头段)公路工程、龙石路改造工程、金相路南段(西环路至外西环路)、花园路贯通工程、嘉禄路贯通工程、镇中路人行天桥、石狮市城北福泰人行天桥、雪上沟大桥等。
全力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重点推进福建石狮鸿山热电厂三期、石狮热电改造提升项目。加快完善全市天然气管道网络的建设。全力推进全域一体的现代输配电网工程建设,促进电网网架结构进一步优化、供电能力大幅提升、输配电网自动化水平稳步提高,形成健全、充足、有序的供电格局。坚持生态优先,加快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应用。
专栏 15 :能源基础设施项目
□鸿山热电厂三期、石狮热电改造提升、鸿山110千伏输变电、110kV镇中输变电、钞坑110千伏输变电、110kV城北输变电、青山主变扩建、青山主变扩建配套110kV线路、五金110千伏输变电、永宁110千伏输变电、锦尚110千伏输变电扩建、110kV宝盖~香山联络线等。
全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推广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推进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建设一批主题公园和绿地,加强自然生态修复,增加公共绿地面积。进一步加快内沟河整治,提升河道自然景观。加快完善地下综合管廊、供水管网、二次供水设施、雨污管网及配套工程建设,同步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雨污分流和中水回用工作。推进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加快污水处理厂扩容提升、管网扩面。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加快生活、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站建设,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水平。优化公交网络体系,完善“一镇一枢纽”的公交场站布局,规划建设鸿山、宝盖、蚶江和永宁公交枢纽,提高公交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实现客运与公交的无缝衔接。加快公共停车场建设,进一步缓解停车难问题。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公共场所和居民小区充电桩布设。
专栏 16 :市政基础设施项目
□ 城市地下管网:同兴路、花园路地下综合管廊改造等。
□ 供水管网:二次供水及配套设备、设施、管网的新建与改造、应急水源工程、石狮市老旧给水管道改造工程、引水一、二期管道连通工程、莲湖水库清淤扩容工程、奈清水库扩容改造工程等。
□ 污水垃圾处理:垃圾综合处理厂技术改造项目、垃圾综合处理厂飞灰稳定化处理、餐厨预处理站、市中心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市区雨污水管网接入完善改造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污水处理厂配套污水收集管网铺设工程、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基地对外排污系统二期工程、新型染整产业循环发展园雨污水管网改造完善工程、中心市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利用等。
□ 公交站点:全市公交枢纽建设工程(建设公交总站,并规划建设鸿山、宝盖、蚶江和永宁公交枢纽,加快形成“一镇一枢纽”的公交场站布局)、全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等。
□ 公共停车设施:建设改造长途车站、金井车场、大仑第三车场、星期YI创意园、华南车场、德辉广场等6个城市智能立体停车场共计2500个车位。
□ 景观提升:宝盖山城市公园、环湾生态公园、服饰主题公园、学府公园、宝盖山风景区休闲驿站和废弃石窟整治工程、石永路绿化提升工程、灵秀山森林公园配套设施建设、鸿山镇鸿山路路灯及绿化工程、东洪路路灯及绿化工程、锦南路景观改造提升工程等。
全力推进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排水管网、排涝泵站和排涝河道、防涝设施等建设改造,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加快防震减灾工程建设,加强监测预报、震害预防和应急救援三大体系建设。加快人防工程建设,增强防空警报系统防灾报警功能,警报音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加强人防指挥通讯网络建设,拓展人防工程和疏散地域防灾避难功能。支持救灾物资储备库、应急避灾场所、消防安全等设施及救灾技术装备建设。加快海洋与渔业安全工程建设,加强渔港防御灾害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洋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提高渔港防台抗台、安全避风能力,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渔业生产。
专栏 17 :防灾减灾基础设施项目
□ 防洪排涝:水头排涝枢纽、上浦排洪道改造、雪上沟拓宽整治、容卿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防汛综合系统升级工程、子英水闸重建工程等。
□ 综合应急:石狮市综合应急救援中心暨特勤消防站,建设内容为综合应急救援中心、特勤消防站和消防备勤楼;海洋与渔业安全工程建设等。
全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入选国家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的机遇,推进大数据和物联网发展,大力建设智慧城市。推进全市城乡光纤网络建设和光纤到楼入户工程,推动WIFI联盟建设和4G移动网络深度覆盖,构建高速、安全、融合、泛在的信息网络体系。加快全市统一、互通互联的政府公共服务云平台建设,推动统一的网上审批系统建设,逐步构建全程电子化服务审批新模式。深化“互联网+”在政务服务、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的应用,重点加快智慧国土、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安防、智慧环保等建设步伐。完善网络数据共享、利用等安全技术管理。
专栏 18 :信息基础设施项目
□ 信息网络基础建设工程:至2020年,宽带网络基础设施水平居全国前列。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城乡,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95%以上,4G/LTE用户普及率达90%以上,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100Mbps和20Mbps以上。主要实施光网城市建设项目、4G网络建设项目、移动宽带中国、联通LTE网络工程等。
□ 政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统一的城市公共数据库和门户系统,实行审批全程电子化。
□ 信息惠民工程:建设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家庭等项目。
第三节 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品位
坚持以人为本、品质优先,着力打造精品城市,不断彰显生态宜居名城魅力。
积极开展 “ 五城 ” 联创。统筹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环保模范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创建活动,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提高文明程度、改善人居环境为核心内容,通过综合治理、整体推进、长效管理,使城市整体功能得到加强,品位不断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营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提升城市景观品质。打通宝盖山双髻山峡谷—红塔湾生态景观轴线,提升灵秀山景观生态功能,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岸线、海湾等资源,推进滨海岸线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加快城市绿色廊道、公共绿地、市民公园建设,形成“山、海、城”城市生态景观格局。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发展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塑造特色城市风貌。在旧城改造中注重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风格和传统风貌保护,在新城新区建设中注重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提升城市建筑技术水平、安全标准和工程质量,加快节能城市建设。丰富城市居民休闲娱乐场所,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和景观多样性。
推进片区改造和小城镇建设。有序推进“五片区二小镇”建设步伐,着力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城市建设亮点。抓好梧园、加曾寨、灵山灵峰片区及永宁红塔湾、城隍庙片区改造和建设工作,推进项目安征迁和开发建设进度,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综合承载能力。推进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加快城市危房、城中村、石结构房屋改造,有序推进城镇旧住宅区综合整治。进一步简化危旧房改造手续,推动危旧民房“拆危建绿”、“拆危建配套”,建设社区绿地、“口袋公园”和公共停车场等配套设施,统筹考虑华侨危旧房改造问题。
建设新型社区。适时开展社区重划,深入实施“新型社区”建设行动计划。分层级统筹做好村(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对有条件的村(社区)实行改造更新。加强房屋建设管理与指导,积极探索零拆整建模式,推进集中连片改造建设。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整治,完善管网体系,强化收集和集中处置,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积极打造一批都市社区型、工业邻里型、特色文化型、生态休闲型社区,大力发展旅游、观光、民宿等新业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