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第十章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着眼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创新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依法治市,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在社会治理中的协同善治、互补互动,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建设法治石狮
贯彻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强民主建设,构建法治实施高效、法治监督严密、法治保障有力的新格局。
建设法治政府。完善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健全立项制度,建立健全公民、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直接提出项目建议的机制。健全行政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等作为重大行政决策必经程序,完善重大决策责任倒查机制和终身追究制度。大力推动综合执法和大数据监管,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推进部门信息共享和执法公开。
加强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章程开展工作。贯彻党的民族、宗教和侨务政策,做好对台和海外联谊工作。加强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发展基层民主,巩固和完善村民自治,加强社区民主建设。
严格公正司法。规范司法行为,坚持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大力推进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阳光司法,有序扩大司法民主,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等司法活动中提高群众参与。进一步推进市、镇(街道)和村(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信息化时代人民群众的多元化司法需求。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健全冤假错案有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完善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深化检务公开,推进阳光检务制度化。
专栏 29 : “ 三化一龙头 ”
□ 以落实综治领导责任为龙头,持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立体化,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多元化,城乡社区服务管理网格化。
第二节 加强社会治理
着力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增强社会自我调节功能,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协同协作、互补互动、相辅相成的新局面。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筹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扶持和发展服务类、管理类、慈善类等公益性社会组织,推进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增强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能力。加强社工和社会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监管体系,依法规范发展社会组织。大力推进社会组织体制改革,逐步扩大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范围,推动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去垄断化,加快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力度,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和公益慈善事业。
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全面推行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为基础、社区民间组织积极参与的社区服务管理模式,增强社区自治能力。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健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大力推进空间网格化、人员组织化、手段信息化的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深化“熟人社区”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公众参与,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联动机制,探索多样化的社会治理模式。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建设智慧社区,提升“互联网+”广泛应用的社会治理能力。
构建矛盾调解机制。完善以市人民调解中心为主导,以镇(街道)调委会为重点,以村(社区)调委会为基础,以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为辅助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与信访工作紧密衔接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推进泉州仲裁委员会石狮分会建设,完善仲裁制度,建立监督机制,提高仲裁公信力。健全行政裁决制度,改革行政复议机制,积极推进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大力推行阳光信访。
第三节 巩固公共安全
深入推进“平安石狮”建设,建立健全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公共安全机制,持续加强安全发展示范镇(街道)、安全社区、安全园区建设,争创全省平安建设先行县(市、区)。
健全安全防控体系。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及时完善应急管理预案,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制度。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实施智能公共安全重大专项工程,加快构建信息化综合平台,推进信息技术与社会治安管理深度融合,重点加强巡防队伍和视频监控建设。严密电影院、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安检管控,提升智能化和网格化管理水平。建立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防范应对联动机制。
持续强化安全生产。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危爆物品监管,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工作机制,严格落实政府及其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完善责任落实、追究、宣传教育信息发布体系。积极应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事故防控能力。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加快建立网格化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以检验检测和风险防控为重点的食品药品日常监管机制,健全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结构。抓好食品药品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持续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和“菜篮子提升工程”。强化源头治理,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企业质量管理,完善食品药品企业“黑名单”制度。全面构建药品全程追溯机制,加强流通环节质量可追溯管理示范点建设,实施食品药品电子信息化可追溯推进计划。
第四节 建设诚信石狮
大力弘扬诚信文化,树立诚信典型,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诚信问题专项治理,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改善经济社会运行环境。
加强信用主体诚信建设。加快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司法公信等领域诚信建设。建立以重点职业人群为核心的自然人信用管理,建立健全自然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强化各类行业准入管理企业的信用监督。加快完善依法登记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和信用档案。
推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建设覆盖全市的信用信息征集记录和查询应用网络体系,加快与全国信用系统联网。支持社会信用服务机构建设社会征信系统,推进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与社会征信系统之间信用信息的共享互补,实现不同行业、地区管理相对人信用信息在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进行交换共享。
构建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加快建立多部门、跨地区信用惩戒联动机制,建立失信行为有奖举报制度和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市场,推动信用服务产品广泛运用,建立公共信用信息有序开发制度,完善信用服务机构自身信用建设和服务市场监管体制。健全信用信息主体权益保护和信用信息侵权责任追究机制,强化信用信息安全管理。大力弘扬诚信文化,树立诚信典型,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诚信问题专项治理。
第五节 推进军民融合
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进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提升军地资源共享水平。
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编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规划,优化军民通用产业布局,主动对接军工集团下属企业,建立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信息平台及优势民企(民品)参军推进名录定期发布机制,鼓励和引导优势民企参与军品建设领域。积极引进央属军企、创新型军民结合企业。推动科研院所参与部队重难点课题攻关、技术革新。
强化资源共建共享。建立军地信息化建设标准、设备目录清单,努力实现军地信息化设施合建、体系对接、软件兼容、信息共享。建立海上目标联合查证和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军地联合管海能力。构建平战结合力量体系,加强预备役部队建设,持续做好兵员、人防、交通、经济、信息、科技、支前等国防动员准备工作,整合军地应急救援力量,提高联合保障、联合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完善军民融合机制。完善重要军用物资预储机制,完善人防体系,加强海防管理和军事设施保护。整合军地通用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健全完善军地需求对接机制。加强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建设。创新双拥工作机制,着力解决转业干部安置、随军家属子女就业就学、退役退休官兵移交安置等问题,加强科技拥军、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
第十一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规划有效实施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规划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强化监督,确保规划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节 完善保障机制
完善规划体系,强化政策引导和要素保障,制定规划年度实施方案,建立保障规划实施的长效机制。
加强规划衔接。建立和完善规划纲要与省、泉州市规划的衔接机制,使区域约束性指标、城市功能定位、公共设施布局、重大项目建设等与上级规划对接,确保规划落地。强化规划纲要的引导地位,发挥各专项规划的支撑作用,使各专项规划的发展目标、战略路径等与规划纲要在总体方向上一致。
完善政策配套。用好用足国家、省里和泉州市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挖掘政策潜力,释放政策效应。按照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加强政策研究和储备,坚持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打好产业、财税、金融、土地、环保、投资等相关政策组合拳,注重定向施策、精准施策。
落实目标任务。各部门要将本单位实际工作职能与各类规划中的任务相结合,将规划目标、调控指标、重点任务分解到年度工作目标或分期实施计划,纳入政府目标管理,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按步骤得到落实。
第二节 强化项目支撑
把项目带动作为推动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以规划带动项目建设,以项目促进规划落实。
谋划实施重大工程。以规划指导项目建设,以项目促进规划落实。深入实施项目带动,完善项目库、企业库管理与服务机制,抓好重大项目推进落实,抓好央企、外企和民企项目对接。加强重大项目储备,科学制定重大项目实施计划,强化项目管理,确保安全生产,保障工程质量,保证建设工期,形成竣工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机制,保证重大项目的实施。
强化要素资源保障。加强资金、用地、用海、能源、环境容量等要素对重大工程落实的保障作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优先安排涉及民生、公共服务和城乡一体化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优化土地与空间资源配置,优先保证保障性住房、重点发展平台开发、公共服务改善、重大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土地需求。
提升项目管理水平。落实重大项目分级管理和目标责任制,加强项目动态管理。提升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水平,严格项目建设程序,规范招投标管理,强化安全质量监管。加强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社会稳定和环境风险防控。
第三节 加强监督考评
完善规划实施监督评估制度,强化组织实施,扩大公众参与,落实规划目标任务。
健全规划实施报告制度。通过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每年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向市人大报告,并向市政协通报,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健全政府与企业、公众沟通机制,加强社会对规划实施的监督。
重视规划的实施中期报告。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要专门对“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效果,找到规划实施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形成中期评估报告。经中期评估,若需要对本规划进行修订,应按照有关程序报批、公布和备案。
动员全社会共同落实规划。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加大规划宣传力度,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探索创新公众参与形式,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推进规划实施信息公开,提高规划实施的透明度,集全市之力、集各方之智共同落实规划。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