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投资总额为70.17亿
装卸效率30年提高160倍
数据显示,此次合并新设加同步出资,涉及5家海内外上市公司、整合范围达25个大型集装箱码头泊位,基本涵盖厦门港10万吨级以上的集装箱码头泊位。同时,由于涉及国有资产的范围广、资金庞大、模式创新,此次整合被称为有史以来“厦门最大规模的包含国企及外企的资产整合”,创中国港口码头资源整合之最,在业内起到示范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在这次“里程碑式”历史事件到来之际,本报特梳理厦门港集装箱业务发展史。在回顾过去的同时,这些历史,也将成为开启发展新篇章的“奠基石”。
起步 与经济特区共生共荣
城以港兴,港因城荣。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证明,港口是厦门的一条重要“生命线”,这个如今集装箱业务跻身全国八大集装箱枢纽港、世界排名第十九位的东南沿海港口,不仅依托特区而兴,特区也借港口发展而不断壮大。
1983年,厦门港开始运作集装箱码头业务。30年前,厦门特区设立伊始,厦门港人敏锐洞察到货物集装箱化运输的发展趋势,并在1983年3月28日接靠了开港以来的第一艘集装箱船——香港“华胜轮”。这是足以记入历史的第一步。
接待“华胜轮”的,为东渡1号泊位。“华胜轮”第一次靠泊厦门港时,码头上还没有专业的桥吊,只能临时改造门机用以简单装卸。码头十七八个职工,耗时一天一夜才完成200多个箱子的接卸工作。现如今依托先进的设备,厦门港单桥单人的装卸效率是过去的160多倍。
“华胜轮”的顺利靠泊作业带来了第一条集装箱班轮航线。1983年4月5日,厦门—香港集装箱班轮正式通航,是厦门港也是福建省第一条出境集装箱班轮航线。当年,厦门港完成了3292标箱的集装箱吞吐量。
发展 从喂给港向干线港转型
在迈入集装箱化的大潮之后,厦门港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多方筹措资金,继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1988年,东渡港二期工程动工,总投资达到5.8亿元,为了能够建成这5个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厦门港向世界银行贷款3600万美元,至上世纪90年代初,厦门港已有大小泊位100多个,各种装卸机械300多台(套),不仅货物吞吐量达到了530万吨,集装箱年吞吐量也达到4.5万标准箱,货运发展初具规模。
集装箱业务的快速发展,孕育了今天厦门码头合资企业的前身:1992年12月29日,原厦门港务局与原香港惠扬发展有限公司创立象屿新创建码头,1995年11月10日,原厦门港务局,厦门海沧投资总公司及国贸股份创立海沧港务,1997年3月4日,海沧港务及和黄港口厦门有限公司创立厦门国际货柜……
不过,虽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厦门港集装箱货量增速不低,但相比其他沿海港口的集装箱发展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只能作为支线港,货物都是“喂”给大港,这一情况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
特区的崛起和福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出口加工业的兴起,带动厦门港开始转型。1996年4月6日,万海航运在厦门港开辟美西线,这是厦门港的第一条远洋干线,厦门港开始从支线喂给港向干线港转型。这个信号,也吸引了各大国际班轮公司的目光,纷纷把远洋干线挂靠厦门港,开辟欧洲、澳洲、地中海等干线航线,以替代支线前往高雄和香港的中转模式。
向干线港的转型,不仅给厦门港带来了货量,也为客户节约了不少时间和费用。同时,厦门港的名号也开始出现在世界各大航运商、港口业者的眼中,1997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进入全国沿海港口10强,首次跻身世界集装箱百强港口行列。
1997年,厦门港还发生了一件值得纪念的事:1997年4月19日,两岸试点直航的第一艘船“盛达轮”从海天码头起航,首航台湾高雄港,翻开了中断了48年的两岸航运崭新的一页,厦门港的自身特点也增加了一个“对台”优势,成为大陆对台航运最为便捷的一个港口。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