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贸易战历史回顾 中国加入WTO不足20年经验欠缺
注:本文为平安证券宏观团队贸易战系列研究的第一篇,主要分析美国从事贸易战的历史经验以及常用策略。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引言
特朗普上任后,美国的贸易保护倾向明显加重,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爆发频率也显著提升。贸易战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前进的严重阻碍,贸易战升级的风险也将显著影响此轮全球经济复苏的前景,受到市场的密切关注。此文是我们关于中美贸易战的第一篇专题,主要就历史上发生的美国与其他主要国家之间的贸易战进行梳理,以归纳出双方在贸易战中的普遍举措及其影响。
国际经验:美国多次挑起事端,擅长多维立体打击
二战后美国与欧共体(欧盟)的贸易战回顾与分析。从历史上的贸易战中可以看出,贸易战一般都是在经济遇到危机或行业遇到困境的状况下爆发。经济危机时的贸易战相对广度更大,行业困境时的贸易战范围则相对受限。另外,贸易战的手段进步明显,二战前简单的关税壁垒等贸易战方式变得更加复杂和隐蔽,“反倾销”与“反补贴”惩罚、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自产比例限制以及根据国内的贸易法条款进行调查后制裁等正成为普遍的贸易战举措。结果上看,尽管欧盟经济实力较美国相差不大,但美国强大的综合国力使得欧盟在各次贸易战中略占下风。
二战后美国与日本的贸易战回顾与分析。尽管贸易战本身双方仅进行了进口限制与投诉反制,但《广场协议》给美国带来的综合战略优势不容忽视。在协议框架下,日本政府缺少政策调整空间,处处陷于被动。在贸易战中,也只能采取投诉等相对温和的处理方式。最终结果日本一败涂地,不仅丧失了经济增长的前景,也迎来了“失去的20年”。美国在贸易战中利用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展开贸易、金融、汇率等维度的多维打击在美日1985-1995年贸易战中有所呈现,日本虽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但反制手段相对单一而温和,最终结果自然偏向美国的初衷。
二战后美国与苏联的贸易战回顾与分析。80年代美苏之间的贸易战可以说是美国多维打击的“经典“。相比美日70年代在经济金融领域开打的多维贸易战,美苏此轮贸易战还综合了外交、政治、文化等更广泛的维度,突破了经济金融领域的限制。究其根本,美苏之间的贸易战已突破经济范畴,政治角力才是主导因素。此处将美苏之争作为贸易战案例展示也是为了体现美国进行贸易战的强硬和灵活。
历史回顾:中国加入WTO不足20年,贸易战经验欠缺
中国加入WTO之前,贸易战反制手段简单。2001年前,中国由于尚未加入WTO,且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反制手段相对单一简单,除在部分问题上的坚决态度及调整国内行业规范外,并没有能够给美国施以足够强硬有效的反制手段。从结果上看,中国虽短期受损,但贸易战周期较短,并没有显著影响中国的进出口贸易。
中国加入WTO之后,贸易战反制能力有所加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贸易战反制能力也相应有所加强。从国际和历史经验上看,美国擅长组织多维贸易战,中国需在经济、金融、汇率及外交、政治、文化等多领域做好充足的应对之策,以避免贸易战全面升级后由于缺乏经验而产生本可避免的损失。
一、引言
1.1 美贸易保护倾向严重,中美贸易战风险加剧
特朗普上任后,美国立即退出TPP,继而重新谈判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另外特朗普还在访问中国、德国、日本、韩国等主要贸易伙伴国时强调缩减贸易逆差等问题,美国的贸易保护倾向明显加重。从近期美国开出的贸易罚单与调查名录来看,美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摩擦爆发频率显著提升。结合目前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的背景,可以发现贸易战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前进的严重阻碍,贸易战升级风险也将显著影响此轮全球经济复苏的前景。
就中国而言,特朗普竞选期间就对中国巨大的对美贸易顺差颇有微词,并指责中国操纵汇率,甚至声明当选后将向中国进口商品征收45%的关税。尽管特朗普上任伊始对中国态度有所缓和,并没有立即展开对中国的贸易调查,但随着特朗普执政超过半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调查迅速展开。2017年8月中下旬美国对中国发起的"301调查"主要集中在技术和知识产权方面,2018年2月中旬美国对钢铝产品进口的“232调查”报告发布,中国出口的钢铝产品大概率将被征收高额关税。考虑到"301调查"报告尚未发布,一旦报告发布且内容涉及美国对中国在技术和知识产权方面的不满,中美贸易摩擦将大概率升级,贸易战风险极可能加剧。


二、 国际经验:美国多次挑起事端,擅长多维立体打击
二战后,随着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贸易体系得以构建,但此后美国与各国的贸易摩擦却时常发生。由于欧共体(欧盟)、日本及苏联(1992年后为俄罗斯)经济体量可观,也有一定的反制能力,所以我们主要研究美国与上述国家之间的贸易战。可以发现,美国在贸易战中擅长多维打击,且可以凭借其绝对优势的国际地位及科技水平对贸易战对手进行经济制裁和技术封锁;但日本及苏联(1992年后为俄罗斯)的反制手段却相对单一,缺少灵活多变的应对之策。这也导致了贸易战的结局往往更偏向于美国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