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贸易战历史回顾 中国加入WTO不足20年经验欠缺

宏评债论   2018-03-07 16:58

  2 20 世纪 90 年代初美欧公共采购领域贸易战

  1993年上半年,美欧多国经济增速下行,德法两个欧共体核心国经济增速转负。出于遏制美国厂商在机电设备、通讯、能源、安全、运输设备等公共采购领域对欧洲市场占领的动机,欧共体在1993年1月出台了关于政府采购商品的法令,要求欧共体12个成员国在将进行政府采购时禁止采购欧共体生产部件不足50%的产品,同时要求在欧共体厂商生产的产品价格不高于外来商品3%的前提下,优先采购欧共体自身生产的产品。针对这项规定,美国政府对欧共体实行政府采购领域的贸易制裁,禁止美国政府采购欧共体生产的产品及提供的服务。双方不肯让步,欧共体坚称美国政府的制裁程度显著高于欧共体对美国厂商的制裁程度,而美国则要求先制定贸易限制法令的欧共体率先退出制裁。尽管双方均不肯退让,但协商也在同步跟进。美欧双方于1993年4月21日关于机电设备市场的开放达成一致,尽管此后双方在部分领域仍在互相进行制裁,但保持了斗而不破的状态。整体看,美国由于相关领域垄断厂商市场在国内市场的控制力强,成本端优势较明显,在该贸易战中受到的损失显著低于欧共体。

  90年代贸易战的对策有所发展,开始规定商品的自产比例限制以及自产商品的采购优先权,丰富了贸易战的策略。

  3 21 世纪初美欧钢铁贸易战

  2001年6月,钢铁行业全球面临产能过剩问题,美国国内钢铁厂商经营困难,于是在行业协会要求下,美国针对欧盟、日本、韩国等8国的钢铁产品出口可能给美国钢铁产业造成严重损害,从而涉嫌违反“201条款”进行全球保障措施调查,最终调查结果确认上述国家钢铁进口违反“201条款”,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提交报告后,布什总统裁定自2002年3月20日开始对大多数种类钢材进口征收为期3年最高达30%的关税,并对厚钢板实行进口限额,同时实行钢材进口许可制度。受此影响,欧盟、日韩等国的钢材出口量大减,各国也在之后作出反制措施。其中欧盟在3月27日通过了临时钢材保障措施,决定对进口钢材征收最高达26%的关税,同时进行进口配额制度。另外,欧盟、韩国、日本、中国、瑞士、挪威、新西兰和巴西等八国也通过向WTO申诉及提高相应关税税率进行反制。

  直至2003年12月初布什总统发表声明称美国取消钢材进口的保护性关税,此轮贸易战才告一段落。但美国将实施更严格的监督政策,以防止外国钢材集体涌入。

  贸易战中,墨西哥、加拿大两国由于与美国同属于“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而免于受限,欧盟作为当时美国进口钢材的最大来源地,受损最大。亚洲的中日韩等国的钢铁行业也受到一定损失。美国的钢铁行业在贸易战中后期则由于钢价的大幅上涨而受益。

美国贸易战历史回顾:多次挑起事端,擅长多维打击
美国贸易战历史回顾:多次挑起事端,擅长多维打击

  从美欧在二战前后的几次贸易战中可以看出,贸易战一般都是在经济遇到危机或行业遇到困境的状况下爆发。经济危机时的贸易战相对广度更大,行业困境时的贸易战范围则相对受限。另外,贸易战的手段进步明显,二战前简单的关税壁垒在关贸总协定(之后为 WTO)的框架下难以展开,贸易战方式变得更加复杂和隐蔽,“反倾销”与“反补贴”惩罚、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自产比例限制以及根据国内的贸易法条款进行调查后制裁等正成为普遍的贸易战举措。结果上看,尽管欧盟经济实力较美国相差不大,但美国强大的综合国力使得欧盟在各次贸易战中大多被动,且略占下风。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极其错误的决定”哈佛大学学生怒批美政府
  • 美欧关税战若升级 德国或面临2500亿欧元损
  • 美国关税大棒下 欧洲多行业恐陷生存危机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