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贸易战历史回顾 中国加入WTO不足20年经验欠缺
2.2 二战后美国与日本的贸易战回顾与分析
二战后美苏争霸如火如荼,日本作为制衡苏联的“盟国”得到了美国大量的政策照顾。但随着苏联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的崩溃,日本的“桥头堡”作用大幅减弱,反而其强大的经济规模及较快的经济增速给美国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加上日本大规模的贸易顺差与强大的出口竞争力压制了美国收窄贸易逆差和提升出口的空间,美国与日本全面贸易战的来临已不可避免。
在20世纪七十年代,日本与美国在部分领域产生了贸易摩擦,但日本都通过适当的让步巧妙避免了贸易摩擦的升级。进入80年代,美国发现日本政府的所谓让步收效甚微,日本商界的内部合作与民众对本国产品的偏好均降低了美国产品对日本市场的吸引力。于是美国针对日本经济严重依赖出口、投资及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的问题,决定通过贸易战来抑制日本出口,进而降低其经济竞争力。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英国的财政部长及中央银行行长在该背景下签署《广场协议》。该协议的初衷是通过各国政府调整利率水平引导美元贬值,从而增强美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大规模逆差的状况。但日本由于内部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均失衡,经济过度依赖出口与投资,在《广场协议》签署并实施后,日本贸易顺差与出口增速均有所回落,且持续低于美国,日本经济增速在1985-1986年间显著回落。之后日本虽通过国际并购与境外投资刺激了经济,且国际资本受日元持续强劲升值预期吸引进入日本的股市与房地产,但日本企业的跨国投资与国内的股市房市很快呈现泡沫化,且日趋严重。加上同期日本政府并没有意识到境外投资、国内房地产与金融市场泡沫化的重大风险,等到泡沫自然破裂,日本房市与股市在90年代初开始持续下行,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迎来“失去的20年”。
虽然《广场协议》签署方除了美日外,还有欧洲的英法德三国,但考虑到美国与英法德三国的贸易逆差规模较小,且欧洲三国持有美国债权规模远小于日本,所以在贸易战与美元贬值的过程中受影响较日本及新兴市场小得多。1985~1995年期间美欧频繁采用贸易战共同抑制日本出口,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汽车领域的贸易战。
美日之间的汽车贸易摩擦起源于80年代初期,当时由于日本汽车市场的相对封闭以及日本汽车高性价比的优势,美国汽车在日本市场的份额近乎为0,而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的份额超过20%,成为美国汽车的最大进口来源国。尽管80年代初美国对日本汽车及零部件实施了进口配额限制,90年代初迫使日本加大开放本国市场,但收效甚微。日本厂商通过直接投资在美国当地设厂,在美国的市占率继续稳定提升。克林顿上台后继续对日本汽车行业施加压力,并声明要求日本放开本国市场,否则制裁势在必行,同时欧洲各国也深受日本汽车市占率高企烦恼,也纷纷跟进对日本汽车实行进口限制,日本则只能向WTO投诉。最终美日在1995年达成协议,日本同意增加进口美国汽车及零部件规模,扩大在美直接投资,并大幅增加美国在日的汽车代理商数量。
值得注意的是,美日贸易战是在《广场协议》签署的背景下爆发的,尽管贸易战本身双方仅进行了进口限制与投诉反制,但《广场协议》给美国带来的综合战略优势不容忽视。在协议框架下,日本政府缺少政策调整空间,处处陷于被动。在贸易战中,也只能采取投诉等相对温和的处理方式。最终结果日本一败涂地,不仅丧失了经济增长的前景,也迎来了“失去的20 年”。美国在贸易战中利用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展开贸易、金融、汇率等维度的多维打击在美日 1985-1995 年贸易战中有所呈现,日本虽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但反制手段相对单一而温和,最终结果自然偏向美国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