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贸易战历史回顾 中国加入WTO不足20年经验欠缺
70年代,美国逐渐由原油净出口国转变为原油净进口国,石油危机的爆发使得美欧等西方国家亟需中东以外的原油进口。此时苏联的原油工业已完全恢复,且产量数倍于战前水平,是美欧原油进口的绝佳替代来源。加上此时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遭遇粮食短缺危机,美国农产品产量则严重过剩,美苏之间的粮食与石油贸易带动了70年代美苏贸易的回暖,也适当缓和了紧张的美苏关系。
1975年下半年,美国意图利用苏联急需粮食进口的情况将廉价原油进口与农产品出口绑定,但苏联态度强硬,最终美国不得不放弃将两者绑定的想法,美苏之间达成600-800万吨/年规模的农产品贸易协定,但800万吨/年的上限不经美国同意不能轻易突破。
1979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美苏争霸开始进入高潮,两国关系再次转冷。同年爆发的波兰危机两国对峙更加深了美苏之间的矛盾。美国开始对苏联实行覆盖众多领域的经济制裁,美苏全面贸易战开打。美国分别在高端技术、农产品、军事设备、电子、通讯、化工、机械、自动化设备等领域对苏联实行禁止贸易、出口配额、中止投资等严厉政策以阻止苏联在广泛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实力提升,甚至还要求第三方国家对苏联相关领域的出口必须经过美国的许可。一系列制裁措施起到了明显的作用,苏联经济实力大幅下降。苏联为了维持一定水平的军事开支,不得不牺牲国内各部门经济的发展,苏联的经济困难日益加剧,争霸能力也有所削弱。
除了经济制裁外,在外交领域,美国联合西欧及日韩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进行联合贸易制裁,同时里根总统在任上还制定并执行了“星球计划”等战略部署,耗费了苏联有限的资金与资源。在政治领域,美国利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来联合欧日等国,同时通过与中国加深外交与经贸合作来匹配对苏联的经济技术封锁。在文化领域,美国对苏联及其影响下的各国进行文化战略渗透,宣传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精神。这也都为之后戈尔巴乔夫时代苏联实行亲美政策及全盘改革进而导致解体做好了铺垫。
但美国同时也承受了相应的经济和外交损失。一方面,美国取消与苏联的合同使得部分行业受损明显;另一方面,美国强制要求西欧等第三方国家禁止或限制向苏联进口损害了相应第三国的利益,造成了部分国家甚至盟国对美国的反感。
80 年代美苏之间的贸易战可以说是美国多维打击的“经典“。相比美日 70年代在经济金融领域开打的多维贸易战,美苏此轮贸易战还综合了外交、政治、文化等更广泛的维度,突破了经济金融领域的限制。而且苏联虽然经济实力不及日本,但作为对手,无疑对美国威胁更大。美国针对苏联经济结构与体制的弱点进行突破,通过外交、政治、文化多领域的配合,最终在贸易战中取胜,也为美苏争霸终结打好了基础。
确切地说,美苏在 80 年代的争斗更多是政治角力而非经贸之争,双方的博弈也远远突破了经济金融的范畴。此处将美苏之争作为贸易战案例展示一方面是能够更好的与前面美欧及美日贸易战形成对比,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从美苏争霸中体现出美国的强硬及针对不同类型对手时进行贸易战的灵活。

总结二战后美国与欧共体、日本与苏联的贸易战可以发现,美国的贸易战策略随着时间推进进步明显。战前的关税壁垒发展为“反倾销”与“反补贴”惩罚、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自产比例限制以及根据国内的贸易法条款进行调查后制裁等更复杂隐蔽的非关税壁垒。同时金融战、汇率战可与贸易战进行融合,同时经济金融领域的贸易战还可以辅以外交、政治、文化等多领域的配合,进行多维打击。从反制手段看,欧共体(欧盟)在经济手段上较为丰富,基本可以做到与美国在手段方式上相匹配,但力度上会有适当的放宽。日本反制手段相对单一而简单,力度较弱,这也与其欠缺经验及《广场协议》的限制有关。苏联虽然态度较强硬,但经济结构的失衡与计划经济体制的不灵活制约了其反制美国的能力与空间,仅仅依靠军事实力不仅难以持续给美国形成显著压力,且会给内部脆弱的经济体系造成严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