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不能包治百病 国际学校好不好 国际学校有什么不同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中学教育,面临择校的时候,你的考虑范围会有多大?本市、本省、中国大陆、大中华地区,还是全世界?”这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抛出的问题。
七 八年前,对绝大部分家长而言,这个答案还是本市公立学校一条船。但近几年来,国际学校或出国留学,早已成为相当一部分企业家、高管、高知家庭的首选。小升 初入学政策的变来变去,也让一部分被挡在公办学校之外的非京籍、非片内家长,被迫走上了一条“非主流成长”的教育道路。
“洋教育”抢滩中国?
在官方语境中,国际学校仅为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外籍学生开办,实施外国学制,不受中国教育主管部门约束。中国籍学生,则必须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是一个 涉及到“教育主权”的问题。虽然我国对教育领域的开放始终呈审慎态度,2014年,北京教委甚至明确表态暂停公立高中国际部的审批,然而这些都未能抵挡住 入学需求的高涨和教育机构的办学热情。
五花八门的国际学校、国际班经常让“小白”家长一头雾水。据汉通洋高考创始人吴越透露,连教育圈内都有不少人,以为中加学校、君谊中学等是国际学校,而对真正的国际学校,如北京顺义国际学校、京西国际学校等不甚了解,甚至闻所未闻。
那么这些国际学校都有什么异同?
北 京世青国际学校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锰回忆说:“早在80年代,使馆区出现了外交人员子女学校,例如大韩国际学校、巴基斯坦使馆学校、德国国际学校等等,前 期主要为大使馆的孩子提供服务,后来扩展到了在京的外国人。到了90年代,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出现了,在北京大约有20所左右,最著名的北京顺义国际学校, 是由大使馆办的外交人员子女学校演化而来,还有京西国际学校、哈罗国际学校、耀中国际学校等。”
哈罗为中国普罗大众熟知的过程最为有趣。哈罗的闻名不是因为它出过拜伦、张伯伦、丘吉尔、尼赫鲁、侯赛因等一众名校友,而是有报道称“英国十大杰出华人青年”薄瓜瓜乃是哈罗公学500年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学生。
它的中国校舍,早年位于北三环安贞西里一个老旧的居民区。教艺术的意大利老师经常鼓励他那些“贵族学生”去校外的居民区看看,和大爷大妈们聊聊天。时间长 了,穿着雄狮标志校服的学生们在小区里混得还挺熟。后来哈罗迁往五环外的顺义新校区,硬件条件更加高大上——可过滤不良空气的室内篮球场,类似一个穹顶大 教堂的图书馆,从音乐大厅透过超大飘窗往外看,碧蓝的湖水一眼望不到边……但唯独少了些接地气的机会。
包括哈罗在内的国际学校,都要求学生必须是外籍或者持外国绿卡,有些甚至对父母的国籍都有要求。但一位匿名的教育工作者告诉记者,有些学校要求也不是那么严,学生以正在办理移民等为由,也能 成功申请。“中国籍生源大概能占到20%-30%,这一块民不举、官不究,一般不怎么特别公开。”
由此可见,以上两类学校至少在明面上,和中国家庭没什么关系,老板也都是外籍。而第三类国际学校的老板则都是中国人,中外学生同堂,李锰称之为“提供国际课程的中国民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