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不能包治百病 国际学校好不好 国际学校有什么不同
毕业于北大的企业家海客说,送儿子上国际学校是因为他更崇尚素质教育。
这 是一位“心很宽”的非典型父亲。“我主要受国外教育理念影响,觉得人生很漫长,学习课本知识的重要性只占到20%-30%,而智力、情商、性格、品格、健 康、快乐、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这些都很重要。从上幼儿园我就带着他各种玩,学三国杀、打游戏,从来没把孩子往上牛小的方向培养。他喜欢看书,从上小学开 始就自己找书看,上网络公开课学心理学。小学前三年简单,每科能考100分,四年级以后天天看书,成绩就落到十几名,我们对他能不能考上好初中,心里也没 有底气。他妈妈、外婆都急了,让我管管,但我顺其自然,不学也不逼。最后是他自己看到升学压力了才开始重视,考上了北大附中。这说明阅读量大的孩子,学习 成绩就不可能差,只要他重视了,成绩自然会上来,家长要放开一点。我也是这么过来的,从小自己看书,一样考上北大。”
中考结束后,海客的儿子本想参加高考。他觉得如果上国际学校,将来出国读书花钱比较多,4年大概200万左右的学习生活费。现在国内教育也越来越好了,还不如把这200万省下来,将来给他做创业基金。海客认为把钱投资在教育上值得,说服儿子上国际学校。
海客选择的是八一中学国际部。“当时是八一中学和美国莎杜克圣玛丽学校第一届合作。我去国外学校的网站看了,这是一家历史悠久的教会学校,外派教师资源过来,原汁原味。”
孩 子在班里当上了班长,暑假参加40天的夏令营,到美国合作学校去学习世界文化、宗教史和创意课程。这些孩子可以留在当地读11、12年级(相当于国内的高 二、高三)。但最终60个孩子里只有2个学生留下来,其中一个就是海客的儿子。“其他孩子吃不惯,我儿子比较独立,他说愿意接受挑战。”
朱教授就职于北京一所名校,他将一双儿女都送到了国际学校,原因是“国内高考太恐怖。往往有一个孩子考大学,全家两三年内都不得安生”。 身在外企的晓妤则在小学阶段就把儿子转往汇佳,有感于儿子在公立小学得不到“公平待遇”。
“平心而论,公立学校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还是挺不错的,但老师更看重自己班的升学率,对学生好坏的评价标准,还是固定的思维方式,很安静很乖的受欢迎。我儿子思维活泼,坐不住,非常吃亏。他的自尊心又强,我担心过多的干扰会对他的开放思维造成影响,
既然我准备初二就带他出国,不如转到国际学校先过渡一下。这里马术、高尔夫课程都有,学校在远郊空气好,蔬菜自己种,据说连猪都自己养。
还 有部分家长则是被北京“史上最严”的入学政策挡在了公立中学大门外。有家长抱怨说:“在北京已经打工十多年了,孩子就是在北京出生的,户籍所在地没有房子 也没有人,北京教委通知中考和高考无户籍的学生都不准参加。被逼无奈,一个打工者的子女也必须上这种学校出国留学,这样的人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