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全文详细内容
三、“美丽厦门”发展战略
(一)着力实施“山海一体、江海连城”的大海湾城市战略
厦门湾、泉州湾、东山湾等沿海地区北枕戴云山脉,面对台湾海峡,山海之间由多条水系贯通形成山海通廊,山海江城浑然一体。
图3-1-1大海湾城市格局图
大海湾城市战略的核心在于从厦漳泉区域层面,以国家的海西发展战略为契机,发挥经济特区制度创新的优势,扮演其他任何地区都无可替代的国家对台战略角色,促进海峡两岸共同发展;打破行政壁垒,通过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厦漳泉的同城化进程,建设大湾区都市区;通过“小三通”和旅游发展,深化厦漳泉与金门的协同发展;以厦漳泉为核心,促进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山区的区域协调发展。
1、落实海西发展战略,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按照国家战略部署,进一步优化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环境,实现率先发展和科学发展,努力成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推动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科学发展的示范区。构建厦漳泉大都市区,和福州大都市区共同成为与台湾经济区相对接,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相衔接,辐射带动海西地区发展的两大增长极。推动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联动金门区域,实现共同协调发展。
图3-1-2海西战略框架图
2、推进厦漳泉同城化,打造大湾区都市区。大力推进厦漳泉同城化,以港口、机场、流域和区域交通的整合推进厦漳泉同城化,将金门纳入厦漳泉大都市区发展框架中,打造大湾区都市区。发挥厦门的活力和创新特色,构建具有强大集聚带动作用的海西服务高地;做强泉州产业之都,培育面向区域的服务业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基地;构建漳州“生态之城”,建成闽南文化传承与创新基地、花果之都、休闲旅游城市。提升金门旅游功能与城市地位,建设闽台全面合作的融合区。发挥国际化和区域枢纽作用,引领海西发展、促进对台交流合作。
图3-1-3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总体空间布局图
3、以厦漳泉为框架,推动山海协作。以厦漳泉大都市区为框架,以山海协作和保障流域安全为原则,推进山海协作。发挥厦漳泉经济的集聚作用,把龙岩、三明、武夷山等西部山区纳入到大海湾的发展腹地之中,通过沿海发达的市场和技术促进山区的绿色资源转化,实现在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市场开拓方面的互补,形成有机的区域合作与分工。建立更紧密的山海区域合作机制,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产业向内陆有序转移,推进山海共建产业园区,实现山海联动、融合发展。
图3-1-4厦漳泉山海协作对台发展结构图
4、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构筑区域交通枢纽。
(1)建设城际轨道,形成区域客运主轴和发展走廊。建设城际轨道交通串接厦漳泉各中心城区、主要副中心、人口密集区和重要客运枢纽,覆盖大都市区主要城镇走廊,满足城镇密集区的日常通勤交通需求,形成区域客流运输主轴和城市发展“脊梁”,有效缩短时空距离,发挥同城效应,加强区域交通枢纽与城市的衔接,引导和带动厦泉漳大都市区城镇发展,促进区域一体化。
(2)建设都市区同城化复合交通网络,对接区域快速通道,实现“1小时交通圈”。在厦漳泉沿海带状的密集城镇区域,构建复合交通网络和综合交通枢纽,形成大都市区的交通发展走廊,以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促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通过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际轨道、区域快速路等区域快速通道的对接,满足区域内城际间高效、多层次的综合交通需求,打造“1小时交通圈”。
(3)构筑以航空港、港口、铁路枢纽和物流园区为主的区域客货运枢纽。通过整合交通枢纽体系,提升厦门区域客货运输枢纽地位,打造全国乃至国际重要门户枢纽,发挥厦门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职能。将集中于厦门岛内的重大交通设施跨岛转移,东渡港西移海沧港区,航空港东移翔安机场,铁路客货运站北移集美(北站和前场物流园区),在岛外区域构建“大三角”的大交通格局,形成大都市区沿海交通走廊的主要节点,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紧密结合和便捷转换。
(4)建设标准统一的光纤信息网络,构筑区域信息枢纽。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群信息同城化。依托标准统一的光纤信息网络建设,率先建立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打造区域“信息高速公路”枢纽,实现区域信息设施与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建立厦漳泉各城市间的信息合作机制,拓展信息服务领域,推动区域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区域经济合作。
图3-1-5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交通网络图
5、发展海洋经济,打造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1)推进海洋资源综合利用。围绕“海峡、海湾、海岛”资源优势,集约节约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开发能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打造东南国际航运中心、邮轮母港,推进闽台中心渔港综合开发利用,建设游艇帆船港及产业基地、游艇帆船国际展销中心。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大力培育海洋生物与新医药、海洋高端制造、海洋新兴旅游业、海洋服务业等海洋新兴产业。
(3)打造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统筹全市海洋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生态保护、文化建设,走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发展道路,建设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图3-1-6海洋产业发展示意图
6、健全流域协同整治,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1)健全流域协同整治。统筹协调九龙江、漳江、晋江、洛阳江等流域,建立流域水环境整治的政策调控及利益协调机制,加强河流生态廊道和沿岸防护林体系建设,协调流域重点供水工程体系,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调配。
(2)打造生态安全屏障。依托背山面海的自然格局,打造内陆山区“绿色”森林生态屏障和近海海域“蓝色”海洋生态屏障。
(3)推动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协同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加大水质、大气、固废污染的联防联控力度,建立海陆一体化的污染防治机制,以海湾为整体、海岸带为重点,落实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