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全文详细内容
(二)着力实施“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大山海城市战略
厦门岛、鼓浪屿、金门岛等诸多岛屿处海湾之中,同时,厦门湾又被大陆和岛屿所围合,形成独特的“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大山海城市。
图3-2-1清代同安县境图(山海格局)
大山海城市战略主要以厦门湾的空间为载体,通过制度创新,探索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提高城市化质量,统筹城乡发展;通过构建以“山、海、城”相融为特点的“一岛一带多中心”格局,打造理想空间结构;通过构筑湾区导向的、贯通组团的城市交通系统,拉开城市骨架;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策略,构建“山海相护、林海相通”的生态安全格局。
图3-2-2大山海城市格局图
1、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通过城乡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建立“以城带村、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逐步减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加快城郊城市化建设,推进城乡空间融合发展,成为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典范。通过制度创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逐步实现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面覆盖。
图3-2-3新型城镇化住宅示意图
2、拓展形成“一岛一带多中心”的空间格局。以跨岛发展战略为核心,拓展形成“一岛一带多中心”的空间格局。加快岛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岛内外一体化。“一岛”即厦门本岛;“一带”即环湾城市带,串联漳州开发区、角美、龙海、海沧、集美、同安、翔安、金门、南安等区域;“多中心”即厦门岛市级中心、东部市级中心、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个区级中心。
图3-2-4大山海城市空间结构图
3、构筑湾区导向、贯通组团的城市骨架交通。
(1)推进轨道建设,引导新城发展。厦门跨湾发展应依托大运量、快速的轨道交通,串联岛内外各组团,连接各重要交通设施,覆盖城市客流走廊。规划建设4条骨干轨道交通线路:厦门岛到集美1号线、海沧-厦门岛-翔安新机场2号线(预留城际轨道衔接)、岛外环湾3号线、以及环岛旅游轻轨4号线。组织换乘和多方式联运衔接系统,构建“一体化”分级交通枢纽体系,整合城市内外交通网络,协调交通枢纽与土地利用布局,依托枢纽引导新城发展,形成“组团式、串珠状”空间结构。在厦门岛北部的高崎建设厦泉漳区域交通枢纽,结合东渡港区功能调整和高崎机场外迁,整合调整本岛北部片区的用地功能,引入城际轨道交通,结合城际轨道交通衔接厦门新机场的优势,建成高崎城市航站楼。形成集国铁、城际轨道、地铁、旅游轻轨、城市航站楼、水上交通、停车换乘等多种交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
图3-2-5轨道骨干网络构架及枢纽示意图(具体线路以轨道线网专项规划为准)
(2)完善道路系统,服务客货集散。在市域范围内,结合“一岛一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由海岸往内陆形成三条交通主轴:①滨海旅游道路:在沿海一线构建滨海旅游道路,主要包括岛内的环岛路和岛外的滨海大道,直接展现美丽湾区和优雅岸线。②生活客运通道:串联大湾区各生活和服务功能组团,形成生活客运交通轴,满足环湾客流交通需求。③产业货运通道:依托海翔大道形成产业货运通道,沿线连接港区、物流园区、产业园区、工业区等,形成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交通动脉。同时,加强厦门岛、岛外新核心区、铁路厦门北站之间的衔接道路,完善海沧港区、翔安机场、铁路客运站和物流园区的集疏运系统。
图3-2-6环厦门湾骨干道路网示意图
4、保育格局优美的山海通廊,控制蜿蜒的海岸线。保育10大山海通廊:岛内外依托山体、丘陵、溪流、湖库、海岸形成山海连接廊道,构建“山、海、城”相融共生的空间格局,避免城市空间蔓延。划定800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区:建立严格的基本生态控制线,保障北部山体“绿色屏障”,合理开发低山丘陵等浅山区;划分城市生态功能分区,维护高水平城市生态安全格局
控制177公里的海岸线:强化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沿海湾构建海岸生态岸线。
图3-2-7城市生态廊道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