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全文详细内容
(二)“美丽厦门”的现在
1、跨岛发展战略
2001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同志视察厦门,要求厦门要“壮士断腕、金蝉脱壳”,向岛外拓展。2002年,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同志视察厦门,提出厦门要“跨岛发展”,把岛内岛外放到一起来统筹规划,把厦门市做大搞强;强调要坚持“提升本岛与拓展海湾相结合、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相结合、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突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生态相结合”,明确了厦门在新世纪的发展方向。2010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视察厦门,要求做到“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厦门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这一系列重要指示,相继作出了建设海湾型城市和推进岛内外一体化的决策部署,城市建设重心和投资重点逐步从岛内向岛外转移。
2、发展成效
跨岛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厦门城市化进程,实现了经济总量的扩张、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城市空间布局的完善,形成了城市格局跨岛拓展、产业结构跨岛优化、公共服务跨岛覆盖、人文内涵跨岛提升、生态文明跨岛建设的良好态势。
(1)城市空间布局拉开框架。组团式推进城市化建设,形成了厦门岛、岛外新城、小城镇三个层次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的城镇化发展新框架。2002-2012年十年间,城市建成区由94平方公里增长到280平方公里,其中岛外由30平方公里增长到180平方公里,岛内由64平方公里增长到100平方公里,岛内中心城区功能显著提升。岛内外功能合理分布,有效分流岛内人口,实现了提升本岛与拓展海湾相结合。
图1-2-1城市空间拓展分析图
(2)岛外新城建设格局初显。集美、海沧、同安、翔安等四个新城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和新城建设双轮驱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布局向新城拓展。岛外各区承接了岛内制造业、港口、火车站、文教等功能转移,各区功能特色初显。岛外城市面貌得到较大改观,集美新城和海沧新城基本成型,同安新城和翔安新城骨架基本构建。
(3)产业园区格局初步整合。先进制造业加快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得到提升发展,实现了岛内外产业联动发展,形成了相互配套、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已建成工业用地约70平方公里,形成18个工业园区。岛内服务业实现提升。岛内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和商务营运中心、文化创意园区、高端消费中心等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加快建设,“退二进三”大力推进,研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格局初具。岛外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岛外工业园区承接了岛内工业转移,产业加快集聚发展。与2002年相比,岛外工业总产值占比上升39.3个百分点,岛内外工业总产值由2:1调整为1:2。
(4)城市交通设施大力推进。加快构建岛内外交通连接网络和对外综合交通体系,形成了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有力地促进了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实现了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相结合。对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建成,新机场、港口、铁路客货运场站等重大交通设施布局在全市拉开框架,“四桥一隧”跨海通道建成,中心城市对外辐射能力显著提升。构筑了连接岛内外、畅通各组团的交通网络,岛内外空间距离大大缩短,交通更加便捷,跨岛发展空间障碍进一步消除。
(5)城乡一体化初见成效。大胆先行先试,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开展市对区行政财政体制改革,实现管理和财力重心下移;创新重大项目投融资模式、重大项目建设管理等开发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出台《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政策。2010年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范围后,“一市两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解决,岛内外一体化的政策和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6)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延伸。岛外和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投入进一步加大,优质公共资源向岛外加快延伸覆盖,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市民,基本实现了公共服务城乡统筹,教育均衡全国领先,医疗保障同城同权,保障房建设经验成为全国蓝本,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基本建立。
(7)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以创建国家低碳城市、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和生态城市为载体,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不断加强,城市特色更加突显,海湾生态更加美丽。节能减排全面落实,循环经济发展迅速,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生态文明水平有效提升,初步构建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美丽厦门宜居和谐,连续三届九年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评全国文明城市,获得中国科学发展典范城市、十佳服务型政府、全国十大创新型城市、十大低碳城市等一系列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