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全文详细内容

厦门网   2014-03-05 15:02

(四)“美丽厦门”的挑战

  1、区域地位下降。厦门面临“小”的制约。经济总量偏小、腹地有限,GDP总量在全国地级市排名第52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列末位;行政区域面积小、土地资源匮缺、人力成本高,制造业发展受限、增长动力减弱,难以与其他城市展开各个层面的竞争。近年来在国家对台战略中的地位受到苏州、东莞、平潭等城市的挑战,有下降趋势。

  图1-4-1厦漳泉GDP总量对比图

  2、岛内外不平衡。高等级的服务功能大多集中在厦门岛,如行政、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大部分高等级的市场投资项目也要求在厦门岛建设,进一步强化了厦门岛中心功能。岛外虽然工业、交通发展迅速,但公共服务未能及时跟进,难以集聚人气。城市核心服务功能培育滞后,目前还没有形成与厦门岛抗衡的新中心区。教育、医疗、商业、娱乐、环境、公共交通发展大大落后于厦门岛。

  3、发展有待转型。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充分利用港口优势,实现“大进大出”,形成了外向型经济结构。然而,延续三十年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战略已难于适应发生变化的国内外市场。现阶段,先进制造业特色不够突出,高新技术研发产业、高端现代服务产业发展不足,旅游产业化程度不高,文化创意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空间布局分散,产城分离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4、交通压力巨大。截止2013年10月,全市机动车突破百万辆,其中,小汽车近60万辆(超过香港),年增长率高达25%。近70%的车辆运行于岛内,厦门岛私人小汽车拥有率达3户1辆。五处进出岛跨海通道交通量持续增长,日单向出岛总量超过20万辆,较2002年翻5倍,厦门大桥、海沧大桥已经超饱和;道路拓宽、高架建设、道路下穿、停车场建设等交通供给无法跟上小汽车增长速度,交通拥堵由“点”、“线”向“面”扩散。跨岛交通和厦门岛交通不堪重负,机场、火车站、港口、城际铁路、地铁等重大交通设施布局亟需重组。

  5、生态环境脆弱。空气质量有所下降,2002年全国排名第七,2012年下降到第32位。地表水环境质量下降,2002年监测断面劣五类占12%,2012年为82%;近岸海域海水品质下降明显,2002年海水劣四类占28.9%,2012年为88.9%。城市建设占用自然山水空间,山海绿廊不断被侵蚀;大量填海造地,临海鱼塘滩涂湿地和红树林湿地消失殆尽,近岸浅海湿地退化;溪流被渠道化、硬质化,溪流生态空间被大量压缩,河道生态退化。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厦门发布医疗机构实施应用医疗器械唯一标识
  • 厦门发布医疗机构实施应用医疗器械唯一标识
  • 2025年菲律宾华裔学生学中文夏令营在厦开营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