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全文详细内容
一、“美丽厦门”过去现在
(一)“美丽厦门”的过去
1、美丽之源
(1)厦门之美源自自然天成。厦门是一座风姿绰约的“海上花园”,这里天风海涛,万石涵翠,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奇卉异木,鸟语花香,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天地玄妙造化,构成了独特的自然地貌,飞扬着沁人的色香神韵,素有“海上明珠”称誉。 这里有海、有岛、有山、有城,海水、沙滩、阳光、红花、白鹭就是厦门的天然名片。
图1-1-1厦门自然景观
(2)厦门之美源自经济昌盛。20世纪初,厦门凭借港口和侨乡优势,成为我国重要的航运贸易、金融中心以及侨汇集中地,是福建最大的金融贸易中心。1862-1970年全国侨汇额198.6亿元,其中从厦门流入30.6亿元,占全国15.4%。在厦门企业投资0.87亿元,占福建62.9%。1927-1932年,华侨投资厦门城市建设0.19亿元,占总投入(0.27亿)的60-70%。1908-1938年,华侨在厦门置业总共花费1.6亿,约占厦门私宅总数50%,计140万平方米,华侨在厦门的消费,占厦门侨汇的91.3%。
图1-1 2近代厦门经济发展
(3)厦门之美源自历史跌宕。厦门自古就与台湾唇齿相依、血脉相连,在台海风云激荡中,厦门处于最前沿。明末,厦门因郑成功驻此抗清并驱荷复台而闻名。清初,随着施琅统一台湾,厦门成为大陆进出台湾的重要门户。1842年,厦门因“五口通商”而正式开埠,逐渐成为华侨远赴海外的始发地和中西方文明交汇地。建国初期,厦门作为对台海防前线闻名世界,在战火硝烟的激情年代,诞生了“少先队员之歌”,厦门军民用鲜血和忠诚,为年轻的共和国换来了相对安宁的和平建设环境,厦门也因此被誉为英雄之城。
图1-1-3郑成功收复台湾
(4)厦门之美源自改革开放。1980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2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临厦门视察,写下了“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的光辉题词,给厦门广大干部群众巨大的鼓舞和鞭策。1989年后相继获批成立海沧、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2011年,国务院批复厦门作为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厦门成为新时期的“新特区”。
改革创新是经济特区的灵魂。1991年9月江泽民同志亲自出席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十周年庆祝大会,要求厦门继续发挥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用,为推进各方面改革创造好的经验。2010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厦门考察时,要求厦门继续开拓进取,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习近平同志对厦门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厦门要大力推进跨岛发展,加快城市转型和产业转型;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化各项改革,以更宽的视野扩大对外开放。秉承先行先试、敢闯敢试、“杀开一条血路”的勇气,厦门率先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实践,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凸显了经济特区的优势。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厦门发挥了“试验田”和“排头兵”的作用,已发展成为我国境外资本的重要聚集地、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从一个封闭的海岛前线小城发展成为一座生机勃勃的现代化滨海城市。
图1-1-4改革开放建设特区
(5)厦门之美源自古老底蕴。
同安有千年历史名城之称,可以从公元1394年(厦门正式建城)上溯至公元282年,是厦门城市之根。宋代,曾有科技巨匠苏颂,一代儒学大师朱熹(曾任同安主簿),民间医圣吴夲(后人尊其为保生大帝)等名人。
图1-1- 5科技巨匠苏颂
闽南文化上承中原、吴越文化,由移居闽南的汉人和原住民共同创造。闽南方言具有古老性、独创性特征,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保存了中古和上古汉语的许多词汇,在我国台湾地区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传播最广。据初步统计,海内外会说闽南话的人超过4000万。
(6)厦门之美源自文化积淀。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带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传入了西方文化,包括厦门在内的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经过一代代厦门人的传承、融合、创造,形成了地方特色鲜明、风格独特、内涵丰富的厦门文化,积淀了闽南话、答嘴鼓、歌仔戏、漆线雕、南音、高甲戏、布袋戏、中秋博饼等文化遗产。近现代以来,厦门更是文化名人辈出,涌现了周殿熏、林文庆、王亚南、林鹤年、林语堂、陈嘉庚等文学巨匠和教育家。
图1-1-6厦门近代文化发展
(7)厦门之美源自温雅气质。厦门的美是一种气质上的美。温和的气候、悠久的文化、包容的社会和精致的生活,塑造了厦门“温文尔雅”的独特气质,被誉为“最温馨的城市”。厦门“多样、包容、共生”,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生存的机会,都可以找到热爱的角落。《中国国家地理》曾评选出中国五大最美城区,厦门鼓浪屿凭借独特的琴岛文化、万国建筑、海上花园以及温雅的人居环境被评为第一名。
图1-1-7鼓浪屿街道
2、演变轨迹
厦门城市发展自岛外陆地(同安)开始,到海上岛屿(鼓浪屿、厦门岛)再回归到陆地(岛外新城),城市演变轨迹独特,历史跌宕起伏,在“大陆→海岛→大陆”的发展轮回中,展示了一幅积淀百年的美丽画卷:
(1)千年同安。根据考古发现,厦门的文明史可以上溯至旧石器时代晚期,城市始于同安,夏商周时属扬州,春秋战国为越地,秦为闽中郡,汉属侯官县,三国为建安郡,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县,始称同安。历史上的同安管辖金门、厦门两岛及集美、杏林、海沧和龙海市的部分地区,并曾设巡检司于澎湖,兼领台湾。
图1-1-8同安朝元观
(2)复台基地。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徙永宁卫中、左千户所驻守嘉禾屿,并在嘉禾屿西南俗称厦门(一称下门)的地方筑城,命名“厦门城”,取义“国家大厦之门”,从此厦门这个地名载入史籍文献。明朝中后叶,厦门港口兴起。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郑成功改厦门为“思明州”,所辖境域包括厦门岛、鼓浪屿、浯洲(金门岛)、烈屿(小金门岛)等岛屿;以金厦作为“抗清复明”、“驱荷复台”的根据地。
图1-1-9皓月园
(3)通商口岸。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规定厦门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与英、日等13国驻厦领事签订《厦门鼓浪屿公共租界章程》,鼓浪屿成为列强共管的“公共租界”,鼓浪屿“万国建筑”始建于此时。
(4)海防前线。新中国成立后,成立厦门市人民政府,至1973年9月,通过一系列行政区划调整,同安县复归厦门市管辖。建国至80年代以前,厦门作为对台海防前线,城市局限于厦门岛西部旧城,发展建设受到了严重限制。
(5)经济特区。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在厦门市湖里地区划出2.5平方公里的土地设置经济特区,厦门市城市中心开始由旧城向筼筜湖北岸迁移,城市建设开始向湖里工业区及厦门岛东部跨越。
图1-1-10筼筜中心区照片
(6)跨岛发展。2002年,厦门市政府提出建设海湾型城市的发展战略,岛外发展上升为主导。2003年5月,国务院批复厦门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厦门岛(含鼓浪屿)由四个区调整为两个区,岛外由三个区调整为四个区,激活了岛外各区的发展活力。自此,城市发展重心开始由岛内向岛外地区转移。
图1-1-11四大新城规划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