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全文详细内容
(九)同胞融合行动
1、行动目标
围绕建设两岸交流的窗口城市,深化两岸经济、文化、科技等各领域交流合作,建设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区域、两岸交流交往最活跃平台、两岸直接往来最便捷通道、两岸同胞融合最温馨家园。
2、行动策略
(36)打造两岸经贸合作大平台工程。推动ECFA后续协议的落实和先行探索,在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试验。建立吸引台湾创新型中小企业和服务中小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搭建各类特色产业平台,形成台湾创新型中小企业集聚区、两岸深度合作的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中心。加快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推进两岸金融合作先行先试。探索建立厦门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以及金门推动“免税岛”建设合作模式。
(37)打造两岸交流交往大舞台工程。整合全市对台交流合作资源,构建党政引导、民间推动、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并举的对台工作格局。拓展涉台交流品牌,打造两岸事务重要协商地。创新全面提升科技、教育、文化、医疗、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旅游等方面交流合作水平的体制机制,探索两岸合作办学、办医模式,建立职业资格证书互认的工作制度。
(38)打造两岸直接往来大枢纽工程。以“小三通”、海空直航、海空联运、海铁联运等为坚实基础,创新口岸管理服务的体制机制,争取进一步开放航权、优化航路、增辟航线、增加航班、深化共建,不断提升两岸人员往来和货物流通效率和规模,建设成为两岸直接往来的重要中转枢纽和集散地。以厦门邮轮产业实验区为载体,规划构建海峡邮轮经济圈,发展海峡邮轮产业。以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平台,积极先行先试,拓展两岸直接、双向、全面“三通”新模式。
(39)打造两岸温馨包容大家园工程。建立台胞融入社区生活的社会治理服务体制,将台胞纳入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对象,吸纳台胞参与社区民主选举和社区事务管理,在办证、出行、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与厦门户籍人口享有同等待遇。支持在厦台商、台湾专业人士和优秀人才参政议政。加大对台湾专才的引进、创业项目的扶持和对台胞的服务力度,让台胞在厦创业顺心、工作称心、生活舒心。
图4-9-1 “同胞融合”示意图
(十)党建保障行动
1、行动目标
造就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集聚一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与实用人才兼备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综合考核评价机制,激发调动全市党员、干部、人才干事创业热情;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实施“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2、行动策略
(40)固本强基工程。强化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功能,搭建服务平台,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实施“党建富民强村”工程,提升党组织引领群众致富能力;统筹整合资源,构建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严格党员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组织制度创新,发挥党代表作用,发展基层党内民主,凝聚党员群众智慧力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夯实基层基础,化解各类矛盾,推进“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加强机制创新,健全制度体系,探索具有厦门特色、务实管用的基层党建工作机制,提升全市党建科学化水平。
(41)队伍提升工程。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强化整体功能。分门类、分层次、大规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建立科学完善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强化干部实践锻炼,引导干部到基层一线服务群众、攻坚克难。加大力度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问责制,完善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
(42)人才特区工程。扎实推进“海纳百川”人才计划,加快人才引进、培养、发展、服务保障等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统筹各类人才发展,加强文化产业、社会工作等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快重点产业人才聚集基地建设,发挥高端人才引领作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实施台湾人才特聘专家制度,构建区域人才竞争优势,建设厦门人才特区。
(43)鹭岛清风工程。加强纪律建设,强化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加强作风建设,坚决整治“四风”,提高执行力,着力解决庸作为、虚作为、慢作为、不作为和乱作为等问题,推行马上就办,办就办好,促进效廉提升;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科学防治腐败,规范权力运行,防控廉政风险,严惩违纪行为,为建设廉洁城市,实施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保驾护航。
图4-10-1 “党建保障”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