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全文详细内容
(三)收入倍增行动
1、行动目标
建立健全适应产业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拓展城乡居民增收渠道,力争城乡居民收入比全国提前实现十八大确定的翻番目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2、行动策略
(11)就业创业工程。完善城乡均等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和服务保障体系,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好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员工、被征地农民、退养上岸渔民、退役军人等就业,鼓励自主创业,打造创业信息共享平台,加强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每年新增就业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4%以下。
(12)增收增效工程。积极开拓城乡居民增加收入的渠道和办法,健全政府、企业、居民收入协调增长机制。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力争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逐步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谈判制度,建立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农用地使用权有序流转,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完善农民共享土地增值收益机制,落实人均15平方米集体预留发展用地政策。
(13)社保提升工程。健全完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大病保险、补充工伤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图4-3-1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示意图
(四)健康生活行动
1、行动目标
立足岛内外“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配置一体化”,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载体,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在抓统筹优布局、保基本扩供给、抓创新增活力、提水平增效率上下功夫,加快健全均衡发展、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构建市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美好的生活环境。
2、行动策略
(14)教育提升工程。深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公平而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均衡、投入均衡、师资均衡、质量均衡、机会均衡。三年内通过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工作的国家级验收。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建立绿色质量评价机制。实施“名师”培养和引进项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办学新机制。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教育通道。
(15)医疗康体工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扩增医疗资源,进一步扩大多元化办医格局。完善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实现每个街道至少拥有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行政区有1所以上的三级综合医院。全面推进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全面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城乡文体、休闲、健身设施建设。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营造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环境健康的管理服务机制,全面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16)住房安居工程。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完善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为主体的保障性住房供给体系。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完善公平公开公正的分配机制,努力实现住有所居。加大旧城、旧村更新改造力度,提升物业服务、家政服务水平,改善城乡居住条件。
(17)便捷交通工程。围绕大海湾、大山海城市战略的实施,完善区域联系大通道和市域交通网络,加快建设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复合交通网络、集疏运系统;推进建设多层次综合交通枢纽及无缝化换乘体系;制定分区发展策略,推进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完善公共线路和站点设置,加快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推行“公交+慢行”出行模式;大力发展水上巴士,形成水上交通与地面公共交通相互支持、协调发展的格局。理顺交通指挥体系,加强一警多能培训,科学合理设置交通引导标识,提高道路交通组织引导水平。加强对摩托车、电动车整治,限制私家车数量快速增长。
(18)城市配套功能完善工程。着力改善公用设施,加强水源地、输配水工程建设,持续提高供水保证率和水质,完善污水处理系统和防洪排涝、地下管网体系,实现垃圾全过程综合治理。大力优化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突显人性化设计,完善城市组团公共设施配套,推进无障碍设施改造,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进一步美化城市景观环境,推进城市景观综合整治、夜景工程,提升城市建筑文化。
图4-4-1 “城市健康生活”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