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泉州宗祠大全:建筑融注传统文化 绵延千载正能量

2015-01-30 16:56 来源:泉州晚报 2

安平高氏宗祠蕴藏两岸情缘

安平高氏宗祠雕艺臻美,巍然壮观。

  该祠始建于明隆庆年间,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建筑精美,是一座“福建名祠”;每年都有大批台湾高氏乡亲来此寻根谒祖,宗祠主殿内更镌有包括马英九、连战、高玉树等台湾各界要人的亲笔题词,两岸情缘在此落地生根

  安平高氏历代英贤辈出,称誉于史。安平高氏宗祠主殿镌有台湾各界要人马英九、连战、宋楚瑜、高玉树等人的题字,每逢春秋两祭及一应重要活动,台湾高氏均组团回乡谒祖。安平高氏宗祠不仅是两岸高氏寻根问祖的精神殿堂,也是联系泉台高氏宗亲的坚固纽带。

宗祠建筑 令人心醉

  有宗有祠,尊祖而敬宗,乃炎黄子孙历世明伦之举。安平高氏宗祠,始建于明代隆庆年间,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古代泉州南门外的一座著名祠宇。而今所见的安平高氏宗祠是上世纪90年代,由泉州高氏与台湾高氏宗亲携手重建的。巍然壮观、雕艺臻美的高氏宗祠,既蕴含着高氏子孙对先祖崇仰和怀思之心,同时也是泉台高氏一族血脉相连的最直接的见证。

  安平高氏宗祠位于晋江安海繁华的中山路一带,门牌上写有“小宗埔”字样,应是延续了当地的旧称。据称,该地原来还有“鹦哥山”一座,就在宗祠后面,但因地理变迁之故,现丘壑难觅,不过高氏宗祠却是历经数百年风雨,屹立如初,在历史轰轰烈烈的前行车轮中,看四季流转,看沧桑变化。

  高氏宗祠很有闽南味,青石、红瓦、燕尾翘脊,坐北向南,开三通大门,为五开间两落建筑。光看那祠门已是醉了:前有山字形琉璃瓦顶照墙,中有青狮拱卫,左右皆有影壁浮雕,柱联、匾额、题刻一应俱全,五彩碎瓷片镶贴的花式、卷草以及古物人物形象更是栩栩如生。看瓦当之下,垂花木莲竞相绽放;看墙裙螭虎脚,石雕华美勾魂夺魄。

  据中华高姓宗亲联谊总会副会长、安平高氏宗祠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高金钹先生介绍,宗祠中门门首石匾所镌的“高氏宗祠”四字,是台湾名人高玉树先生题写的。中门门联“后周忠节第,有宋尚书门”以及主殿前横楣正中高挂的朱红匾额“有继堂”,则皆出自宋代大儒朱熹之手。大门柱联曰:“渤海宗支居福地,凤岗云裔出英才”,点明安平高氏的族系源头。廊头对看堵刻着不同的诗文,佳句萃集,石雕的内容则有“文王聘太公”、 “太公返西歧”、“高怀德扶宋”、“高宠挑铁滑车”等故事,均与高氏历史人物有关。即便是对安平高氏族史一无所知的游人来此,看到这座如此气派的宗祠,也不禁要竖起大拇指夸上一句,“真够派”!

高玉树、马英九等台湾名流的题词就嵌在主殿的墙上

簪缨世家 名士辈出

  据晋江市政协委员高俊仁先生介绍,安平高氏宗祠曾于清康熙辛末年(1691年)重建,后来1995年重新翻建时,尽量采用了原来的构件,比如石砛、柱垫、立柱等,一些匾额如“有继堂”等,也是用原来旧匾,重新油漆上金,以保存原有的历史价值。现在宗祠的占地面积466平方米,祠堂重建落成之时,福建名祠编委会的负责人曾到场视察,称誉高祠“气魄不凡,优雅壮观”,该祠也已于2003年被福建名祠编委会确认为“福建名祠”。

  宗祠主殿上悬挂着“文忠”、“兵部尚书”、“文魁”、“武魁”、“进士”等诸多匾牌,琳琅满目,两庑刊刻“安平高氏历代字行”、“祖训”等,既展示着安平高氏荣耀的历史,也鼓励着两岸族裔弘扬先德,以增族荣。

  “说起高氏先贤,就不能不提高惠连。”高俊仁笑着说道。高惠连,字公溥,晋江安平(今安海镇)人,生于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咸平二年(999年)擢登甲科进士。高惠连毕生从政60多年,政绩斐然,累官至兵部尚书。他在知泉州军州事时,“以州学旧址,基址卑下,每逢雨季,常被洪水浸潦,为改善士子读书环境,下令将州学迁往地势较高的育材坊,以避水潦”。熙宁二年(1069年),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在为高惠连撰写的墓志铭中称,“乃迁州学于育材坊,后岁贡裁得人,泉为多士,或以为兴学之所致也,士者德之”,以资为证。同时,王安石还不吝溢美之词,称高惠连为“耆旧之英,皓儒之伯。缔眷缔交,名巨清白……后人仰怀,勋业赫赫”。后来,泉州太守邱应龙,亲建书院于安平,请旨敕赐为惠连神祠。当然高氏的杰出人士还有很多,比如高惠连的伯父高镔、父亲高镒及其子孙,一门历十三世,簪缨蝉联,宋代48科取中58名进士,有“一门五代二十进士”、“三代七登科”、“父子同金榜”的佳话。曾到安海讲学的南宋理学家朱熹因羡高氏人才辈出,为高氏赠联:“后周忠节第,有宋尚书门”,并题匾“有继堂”。

  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高惠连卒于安平家中,葬在南安三十六都官桥镇柑山村虎头山麓一带。如今,他的陵园依然在柑山村,气势雄伟。高大的山门“圣旨”匾下横镌“宋兵部尚书高惠连陵墓”十个鎏金大字,步入山门,是一条宽敞的花岗岩石铺就的大道,两旁花团锦簇,左右挺立肃穆的石翁仲,墓区附近松涛阵阵,时时唤起人们对这位前贤的景仰。据说,高惠连之后高仕曾舍地7亩,于安海东洋桥(东桥)桥头筑造砖塔,曰“龙兴塔”,供奉高惠连塑像于塔内,惜哉,此塔在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间的一场暴雨中坍圮,遗迹无存。

  安平高氏还出过一位南音界的“一代宗师”——高铭网。他生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14岁入安海雅颂轩学习南音,经名师指点和潜心苦练,精通南音指谱、曲艺及各种乐器,名传一方。1929年应菲律宾长和郎君总社之聘,高铭网往任该社教授,培养不少南音英才,在菲律宾南音界被尊为“一代宗师”。1955年,高铭网回安海定居,继续从事南音传艺、研究和创作。1958年3月24日,高铭网去世。菲律宾南音界在马尼拉为之举行隆重追悼会,并发表《师宗共仰》的悼念文章。高铭网生前著有《南音指谱全集》,被海内外南音界视为“瑰宝”。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蔡国强阿根廷点燃探戈焰火 25万名观众赏盛宴(图)
下一条:航天科普全国巡展 泉州孩子家门口迎“神四”返回舱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