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宗祠大全:建筑融注传统文化 绵延千载正能量
宗祠文化 系起泉台血脉亲情
泉州宗祠建筑融注了大量传统文化,宏伟庄严。
宗祠是历史的见证物(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供图)
宗祠是台胞对原乡眷念的核心象征和血缘情感的最终归依。据统计,在台湾有超过八成的居民祖籍福建,讲闽南方言,泉州是台胞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同时,泉州也是全国三大侨乡之一。宋元时期,泉州人在澎湖结茅为屋,生产生活。
明清时期,泉州移民台湾达到高潮。在台同胞血脉相亲,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故土,通过修族谱、建宗祠、祭祖先等活动,维系着和祖籍地同胞的亲情。
梦绕高山月,心萦故园秋。正是传统的崇祖睦宗、爱乡恋土情结,形成了泉州对台胞的强大向心力。在台湾乡野坊间的不同氏族的祠堂,许多都是泉州宗祠的支祠,不少甚至还原样复刻了泉州宗祠的建筑构造,它们寄托了当地宗亲对故土、亲人真挚的眷念之情,传递出了一种来源氏族血缘与亲缘的认同感,泉台宗祠的故事也因此连篇不绝。
如今,每年都有庞眉皓发的台湾老人返泉寻根谒祖,一句“簪花多在少年头”,往往无法诉尽心中离愁。宗祠是他们注定要去的地方,那积压于心头的数十年离乡苦思,唯有在燃起清香问安于祖先之后,方能就着泪水的冲刷,而释去重负。
宗祠墙上的石雕图案记录了许多历史故事
晋江台南新市村同名同宗 同胞情谊隔绝不断
泉州龙山曾氏大宗祠位于泉州城西龙头山。“龙山衍派”是曾氏的一大重要派系,泉州龙山曾氏的一世祖是曾延世,他在唐光启年间(885-887年)率族人入闽,并在泉定居。现今龙山衍派曾氏的住宅大门上门,常见一匾,上书“龙山衍派”、“鲁国传芳”、“武城传芳”等,以志不忘其祖。龙山曾氏大宗祠是一座按闽南古建筑传统规制打造的宗祠建筑,作五间丁、上下落、双榉头、双护厝设计。
大门按相级开三通门,东西护厝作“塌寿”处理;门路竖双对龙柱(翻天、覆地各一对),顶落厅口竖龙凤柱各一对,加上大门前台阶的踏步龙垛,正好合为“九龙”。再看三大门门顶、石花窗顶和相向垛上,雕有龙山曾氏历史故事一组,有“挥师入闽”、“龙山开基”、“一门四相”等,值得一提的是,门路两边的相向垛还分别雕刻有宋仁宗、孝宗赐予曾氏先祖的诗文。厅口的金字匾额如“鲁国公”、“楚国公”、“大司徒”、“大司空”、“兵马都总管”、“枢密院使”等,高悬于空,目不暇给,曾氏先祖耀世之迹,不言而喻。
台湾与泉州一水相连,龙山曾氏族人对台湾的开发也作出了贡献,他们有的还是台湾早期移民。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就有晋江金井镇新市村的曾宏质随郑芝龙往台垦荒。直到清道光年间,新市村往台湾垦殖、经商者近200人。乾隆年间又有曾衍修、曾衍辉等23户往台南大坪庄开垦,为纪念祖地,曾氏族人遂将定居地命名为“新市村”。
晋江金井镇的新市村与台湾台南县的新市村,隔海相望,村民同祖同宗,血缘相承,互思之情亘古不变。1991年5月,台湾石潭里新市宗长曾文祥之子曾焕麟回到泉州寻根认祖,并到曾氏宗祠进香祭祀;1995年,台北市曾氏宗亲会回晋江新市恳亲,并赠“省身念祖”锦旗留念。两岸曾氏族人由此开启互信互助、亲如一家的幸福时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