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泉州洛阳江畔桥树之争 部门:二者共存实现平衡

2015-01-12 09:54 来源:东南早报 3

  一个是屹立在泉州洛阳江入海口千年而不倒、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的洛阳桥,一个是守卫泉州海岸线、有“地球之肾”美誉的红树林;一个是历史的遗产,一个是自然的馈赠。它们,都是泉州人珍爱的宝贝。

  近年来,泉州海岸线大面积种植红树林,洛阳桥两岸已现“红树围桥”的现象。对此,泉州文物保护管理部门担忧不已,认为红树林已严重危及洛阳桥的历史风貌和桥体本身。而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却持不同意见,认为红树林不但不会危害洛阳桥,还有提升景观的功能。

  今年元旦前后,随着洛阳桥靠洛江区一侧一片红树林被人为清理,延续多年的“桥树之争”,由双方管理部门之间的争论,跃入舆论关注的焦点。

  洛阳桥畔近年来大面积种植红树林,桥底淤泥和垃圾增多,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担忧

“红树围桥,破坏景观危及桥体”

洛阳桥南侧,近2米的红树林已经逼近桥墩。

  冬日午后的暖阳下,洛阳桥北的昭惠庙内,一名六旬阿婆坐在一张老式竹椅上,晒太阳打瞌睡,时光仿佛在这里停滞了。阿婆名叫谢丽英,一辈子生活在桥畔的万安村,“以前江水深得很,这些年来,桥下淤泥越积越厚,桥两头的样子已变得面目全非”。

  面对一天天逼近洛阳桥的红树林,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负责人吴艺娟有点坐不住了,“月初对洛阳桥底下杂草和垃圾的清理,只是个导火线,其实种树与护桥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按照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的说法,假如任由红树林像现在这样的生长趋势,若干年后,这座千年古桥将淹没于一片翠绿之中,说得严重一点,甚至会陷入“桥将不桥”的尴尬窘境。

现场 走访

满眼翠绿直逼古桥 淤泥严重影响潮汐

  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的洛阳桥,首创了梁式大石桥先河,素有“海内第一桥”的美誉,迄今已有962年。1988年经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主要代表文化遗产。

  在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工作人员带领下,记者踏上洛阳桥,感受这座千年石桥保护过程遭遇的一系列问题与困境。

  车停桥南,沿着桥头巨大的石板,踏上古桥,面对千年前先人花费无数心血创建的浩大工程,着实让人震撼不已。桥长800多米,南接洛江区桥南,北承台商区洛阳,是古代泉州主要交通要道。正值海潮退却,放眼望去,水位下降,桥身、桥墩露出水面,淤泥堆得老高,有的已将桥孔堵住;而沿着桥体两侧种植的红树林,直逼而来,有的干脆紧挨着桥生长,桥树相距最近还不到两米。

  “桥北两侧的情况更为严重,红树林离洛阳桥这么近,而且都是在古桥保护范围内。长此以往,实在令人担心。”管理所工作人员指着与桥墩齐高的淤泥,无奈地说。行走到桥北,记者看到,桥两侧淤泥层更高,一些裸露的滩涂上,一簇簇红树林长势相当茂盛,株株相连,成片成林,一眼望不到边,显得极为壮观。

村民 说法

树进潮退养殖缩水 淤泥变厚垃圾增多

  在洛阳桥南端,记者看到一名保洁人员站在桥下滩涂,弯着腰捡垃圾,“一天至少要捡一次,潮水一退垃圾根本带不走。”工人姓刘,本地人,主要负责桥下垃圾的清理。他说,没有这么多红树林时,每天两次的海潮涨退,一般的垃圾都会被潮水带走,“滩涂上的红树林长得又高又密,潮水的作用就没那么明显了!”

  “以前这里都是滩涂,哪里有这么多的红树林,树苗一种下去,我们蛏苗田、海蛎地大面积缩水,基本上都没了。”在桥北蔡襄雕像旁的一处码头,记者偶遇几名正在运送蛏苗的养殖户,对于洛阳桥附近的红树林,他们也有不同看法。

  据一养殖户回忆,二三十年前,洛阳江两岸的淤泥很少,那时候还没有修建桥闸,“上游冲下来的沙子很多,附近建房子,都可以直接到江里打捞,可见当时江水的深度。”他称,进入2000年后,随着红树林种植的推广,桥两侧滩涂地基本被占了。

  “石桥是祖宗留下的宝贝,应该保护,但红树林的大面积生长,也有好有坏。”阿婆谢丽英说,桥两侧有了红树林,满眼绿色,确实让人赏心悦目,随之而来的却是大量繁殖的蚊虫,“一到夏天,潮水一涨,树中的蚊子没地方躲藏,都飞了出来,遭殃的是附近居民”。

护桥历程

  “站像东西塔,躺像洛阳桥”——这句流传在泉州民间的俗语,道出了洛阳桥作为“国保”文物,在泉州人心目中的位置与分量。在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如何更好保留名桥历史风貌,再续古桥千年风光,一直是泉州文物部门工作重点之一。

  最近十几年来,护桥历程,一波三折;桥树之争,矛盾重重,常令古桥保护者们陷入两难境地。

保护区内种树 本身已经违法

  “关于桥畔的红树林问题,早已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甚至连来自北京的专家学者也曾提出清除保护区范围内的红树林。”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负责人吴艺娟称,洛阳桥按照省政府划定的保护范围:桥体东侧向洛阳江延伸300米至石任,西侧至洛阳桥水闸;桥南从桥塔至民居80米,桥北至洛阳古街路口,并含昭惠庙,“这个范围内均是建设控制地带,任何个人或单位,不能擅自建设污染文物及其环境的设施”。

  《文物法》也明确规定,若因特殊情况需要,必须保证文物安全,逐级上报,并征得国家文物局批准。“否则等于违反文物法,必须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也就是说,凡在古桥保护区范围内种植红树林,即使是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也得慎之又慎。

依法清理树木 并非乱砍乱伐

  “我们确实曾对洛阳桥底下影响景观的杂草和垃圾进行清理,但并非他们所说的乱砍乱伐!”据吴艺娟介绍,去年12月底,按照市里创城迎检要求,管理所在月初请来保洁人员,下到桥墩处,对桥底的杂草和垃圾进行清理,并顺带清理几株随潮水自然生长的小红树,“我们只是按照《文物法》规定,出于对古桥的保护,恢复古桥的历史岁月和自然景观,才会请人来清理,没想到会造成这么大的影响”。

  市文广新部门曾多次发函给市林业部门,协调处理洛阳桥保护区范围内红树林,移植他处,“但时至今日,并没有得到有效回应”。

  “树长起来了,水看不到了,跨海桥变成陆上桥,未来洛阳桥境遇,好像就在眼前。”吴艺娟说,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其“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是中国乃至世界造桥技术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假如我设想的事情实现,那么这些独步世界的造桥技术,将永远失去实体物证,这种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树没了还可种 桥没了无法造

  “树没了,还可以再种;桥没了,却没办法再造!”孙亚宏是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的副主任,也是市政协委员,他对于桥树之争的观点鲜明,措辞犀利。

  他说,洛阳桥的保护与红树林的种植,两者矛盾已经存在很久。其实,早在2009年,泉州市两会上,他就以政协委员的身份,提交一份名为“重新审视洛阳桥水域种植红树林的必要性”提案,专门论述了桥树之间的关系,并建议在洛阳桥保护区范围禁止种植红树林,并尽力恢复古桥原有风貌,“当时市林业局以部门承办的方式答复,将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种植红树林的关系,并表示在洛阳桥保护区范围内,不再增种红树林”。

  时隔数年后,桥树之争不仅没有得到缓和,反而变得更加剧烈。随着泉州“海上丝路”世遗申报工作的启动,洛阳桥被列入十八处考察点之一,在一份由孙亚宏主笔的泉州政协专报中,这样描述洛阳桥现状,“保护范围及建控地带内大量人工种植红树林,加剧了泥沙淤积,假以时日,生态环境或将不复存在,势将危及到洛阳桥在中国桥梁史上的历史地位”。专报得到泉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领导作出批示:“建议很好,要求加大保护和申报力度。”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台湾医界将进军泉州医疗市场 初期资金5亿美元
下一条:崇武石获建造久远意义非凡 拟提案保护研究(图)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