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洛阳江畔桥树之争 部门:二者共存实现平衡
专家观点
像爱惜生命一样 保护好文化遗产
□陈建中 泉州市博物馆
文博研究员
“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这是习近平在福建保护文化遗产纪事文章的一句,用在目前洛阳桥的保护事件上,极为恰当。陈建中称,洛阳桥管理者本月初对桥梁保护区范围内自然生长的小红树,进行清理,其所依据是《文物法》管理条例。
他认为,已有近千年历史的洛阳桥,不论从时间存在,还是人文价值,均比省级湿地保护区的分量更重,“说白一点,先有古桥和古桥的保护区,再有这片红树林,而且也有法律可依,孰重孰轻,一目了然”。
关于桥下淤积问题,他深有同感,“一座历史悠久的跨海大桥,一旦没有海水进来,变成一座陆地桥,那么留给后人的只能是无尽的遗憾”。
他建议,应该由政府部门出面协调,督促相关责任单位,及时对桥底,尤其是桥南、桥北的淤泥层,进行全面清理,以还洛阳桥史上风貌,“随着红树林面积在扩大,潮水被挡在外面进不来,淤泥层每年都在增长,现在再不清理,今后可就来不及了!”
古桥桥墩陷入淤泥或另有缘由,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认为
“桥树共存,造就独特湿地景观”
红树林与洛阳桥相融合,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湿地文化景观。
今年元旦那天,护林员老刘像往常一样,沿着洛阳江畔巡逻红树林。经过洛阳桥靠洛江区一侧时,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桥底一大片的红树林不见了,只剩滩涂淤泥。接到群众的反映后,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将情况通报给了洛江森林公安,要求介入调查。调查结果是,砍树的工人是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雇请的。
“据当地老人及有关历史资料反映,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洛阳桥畔有大片的红树林,后经几十年大兴围海造地、筑堤建闸,陆续砍伐殆尽。”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纪剑锋说,在历史上,洛阳桥畔就有红树林,桥和树相映成趣,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文化景观。如今,洛阳桥两头桥墩陷入淤泥中,主要是由上游建设的洛阳桥闸引起的,近年来人工种植红树林只是进行生态修复,因此影响较小。
种下10年的红树林 一夜间被砍一大片
护林员老刘今年64岁,就住在洛阳江畔靠洛江区一侧的村庄里。他和洛阳江沿岸红树林的因缘,已经有了11个年头。
老刘说,2003年,省政府批准扩建了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从那时起,他响应当地政府的号召,开始在洛阳桥周围的滩涂上无偿种植红树林。但红树林的生长起初并不是很理想,成活率不高。在接下来的4年里,每年他都要补植不少,“树苗是从漳浦运过来的,都是我自己掏的钱”。老刘说,直到2009年开始,他才从洛江区林业部门领取每月1000元左右的“辛苦钱”。
如今,洛阳江乃至整个泉州海岸线的红树林蓬勃生长,老刘的心里欢喜不已。这些年里,他几乎每天都要沿洛阳江岸走一圈,查看是否有人破坏红树林。他看护的红树林面积有1000亩左右。
“这片红树林从无到有,我对它的感情很深。”老刘说,今年元旦那天,他巡逻到洛阳桥南时,赫然发现大片的红树林被砍了。经向周围村民询问,他很快就知道,砍林子的是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雇请的工人。他立即向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汇报了情况,之后森林公安介入了调查。
桥畔史上就长红树 10年来大面积种植
老刘说,村子里60岁以上的老人都记得,新中国成立之前,洛阳桥畔就长有大片的红树林,“这里的红树林,至少有几百年的历史”。后来由于围海造田,红树林遭大面积砍伐,在这一带的滩涂上几乎绝迹。
老刘的说法得到附近村庄一些老人们的印证。纪剑锋说,泉州市文管所所谓的“在洛阳桥文物保护范围内种植红树林”的说法,是与历史不符的。根据附近村庄老人们的记忆,60多年前,洛阳桥畔的确有大面积红树林,不过是自然生长的,并非人工种植。
纪剑锋说,有关专家学者的调查显示,2001年时,在洛阳桥至后渚桥之间,天然分布有红树林215.58亩。2002年以来,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惠安县林业局、洛江区林业局、万安街道办事处等部门先后在洛阳江种植红树林6000多亩。目前,洛阳江红树林已恢复到近7000亩,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面积最大的连片乡土树种人工红树林。
红树损桥缺乏依据 桥底淤泥另有缘由
记者了解到,在有关红树林的介绍中,都会提到这种灌木有“促淤造陆”的功能。
纪剑锋说,红树林的确有促淤功能,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往往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如今,洛阳桥南北两岸的桥墩下,有大量的淤泥存在,这与近年来红树林在这一区域的增长关系并不大。如果说淤泥完全是由红树林造成的,缺乏科学考证的依据。
据介绍,1972年,洛阳桥上游建设洛阳桥闸,上游的来水大幅减少,洛阳江基本失去了泉州湾入海河流的功能。泉州湾潮汐属正规的半日潮,原本洛阳江每日两次涨退潮,涨潮可上至洛江区河市,退潮后可以带走大量的泥沙和垃圾。自从河闸建成后,几乎只在行洪时才放水,久而久之,造成了大量泥沙在下游的洛阳桥一带淤积。据科考资料显示,1972-1979年洛阳江河道每年平均淤积25厘米。根据有关专家的综合意见,洛阳桥闸的建成,才是洛阳桥底泥淤高的主要原因。
至于“红树林贴桥生长,危及桥身安全”一说,纪剑锋认为,红树林的树根不会盘根错节伸出太远,也不会像榕树等树种一样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因此这一说法值得商榷。关于洛阳桥淤积和红树林危及桥身安全的问题建议由政府牵头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进一步论证,以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
红树珍贵造福泉州 与洛阳桥相映成趣
红树林有“海上森林”、“海岸卫士”的美称,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滩涂特有的植物群落,是最重要的湿地资源,具有维护生物多样性、防风护岸、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提供海产品等重要功能。独特珍贵的泉州湾洛阳江河口红树林湿地备受国际国内瞩目,已先后列入“亚洲重要湿地”、“中国优先保护生态系统”、“中国重要湿地”名录。2003年9月24日,经省政府批准,建立了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据纪剑锋介绍,2003年的时候,洛阳桥的大部分已纳入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范围。但此次被砍的那一片红树林,恰巧不在保护区范围。在历史上,自然生长的红树林与洛阳古桥曾相伴共存至少数百年,并没有破坏古桥的历史风貌和桥体本身。如今,洛阳江河口红树林与洛阳桥相融合,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湿地文化景观,成为泉州市一处重要的环境教育和生态旅游场所,“相信保护和建设好这一珍贵湿地资源,必将有力助推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