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泉州洛阳江畔桥树之争 部门:二者共存实现平衡

2015-01-12 09:54 来源:东南早报 3

红树林挡住潮水自然进出,洛阳桥长虹卧波的景观可能消失。

争议3

桥孔堵塞 淤泥从何而来?

  根据相关部门调查,最近十年来,位于洛阳桥东西两侧的滩涂淤泥,增长十分迅速,直接造成洛阳桥两端的桥孔堵塞,“有的淤泥层已经堆到船形墩的位置,一旦遇上天文大潮或上游泄洪,整座桥都可能被冲垮掉。”黄真真称,除了上游水闸的修建外,成片种植的红树,影响潮水进退对泥沙的搬运功能,也是造成淤泥堆积的重要因素。

  对此,纪剑锋和泉州市湿地学会会长李裕红都认为,虽然红树林有“促淤造陆”的功能,但近年来洛阳桥底淤泥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1970年代在洛阳桥上游建造的洛阳桥闸,使洛阳江口、洛阳桥外纳潮量大大地减少,削弱了潮汐动力,并断绝了洛阳江的河水径流动力,从而造成古桥底下淤泥的加速增长。

争议4

树逼桥身 影响桥墩牢固?

  “树都长到桥下了,根系必须也会依附到桥墩位置。”对于红树林的不断蔓延生长,除了担心古桥历史风貌外,黄真真还提出,红树林发达的根系,必然会穿透石头缝隙,进而影响桥梁基础的牢固程度。同时,她还指出,红树林离桥太近,万一树得病虫害,也会传染给桥墩,造成石头侵蚀,“总之,桥与树之间还要有一定的间隔,否则既影响行洪,也不利于古桥的保护与管理”。

  李裕红等湿地保护和研究领域的专家分别认为,红树林是灌木,根系并不发达,很难对桥体的安全造成破坏。如果与桥体保持一定的距离,基本不会造成影响。

有观点认为,红树林“促淤造陆”导致洛阳桥底淤泥迅速增长。

记者手记

与其隔空争论 不如坐下谈谈

  一位哲人这样说过,所谓悲剧,并不一定是丑恶的战胜美好的,错误的取代正确的,而是双方都有其合理性,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冲突。

  从目前看来,洛阳桥与红树林之争,有似于此。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的历史地位不言而喻,在泉州人心中的重要位置也不必赘述。反过来说,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从2003年建立以来,历经10多年的人工种植和保护,如今已形成了空前的规模,其中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更重要的是,红树林对于泉州今后和未来的生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洛阳桥和红树林,对泉州人来说,都有非凡的意义。那么,眼前的“桥树之争”,是不是注定就是一场悲剧?洛阳桥和红树林真的已无法共存了吗?

  记者连日来的采访发现,“桥树之争”并非起于近日。从几年前开始,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部门和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已就这项争议交涉多次,但大多停留在来往的函件上,而并没有进一步的研讨和论证。可以说,争议一直停留在“隔空之争”。

  细细看来,在这项争议中,主要围绕的有几个问题:古桥桥畔能否种植红树林?即使要种植,“安全距离”该有多远?洛阳桥底的淤泥,真的是因为红树林的种植带来的吗?遗憾的是,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目前尚未有确切的答案。显而易见,这些问题才是“桥树之争”的核心,其中也暗藏这项争议的解决之道。

  采访中,不少部门负责人和专家都希望能组织一场研讨会,由文物、林业、海洋、水利等领域组成的专家,共同来探讨“洛阳桥畔是否可以种红树林”。如果有进一步需要的话,可以由各方专家组成考察队,对洛阳桥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考察,找出这项争议的解决办法,以便于今后更好地保护古桥和红树林。

  解决之道就在手中——这场“桥树之争”,相关各方是时候坐下来谈谈了!(记者 赵鹏云 林福龙 王柏峰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台湾医界将进军泉州医疗市场 初期资金5亿美元
下一条:崇武石获建造久远意义非凡 拟提案保护研究(图)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