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泉州洛阳江畔桥树之争 部门:二者共存实现平衡

2015-01-12 09:54 来源:东南早报 3

专家观点

桥畔合理种植红树 打造泉州金字招牌

  □王文卿 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

  □李裕红 泉州市湿地学会会长、泉州师范学院湿地研究所所长

  “洛阳桥是泉州历史文化的迹地,红树林是宝贵的自然生态资源。如果在古桥边合理规划、合理种植红树林,桥和树相映成趣、相互融合,这就是泉州的一块金字招牌。”李裕红说,上游洛阳桥闸的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潮汐,导致洛阳桥周边淤积严重,而并非红树林的种植造成的。

  李裕红说,目前红树林的生长已贴近桥体,也可以适当进行清理。在洛阳桥周边种植红树林,一定要进行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划出一定的区域进行种植。不过,由于红树林是灌木,且枝、根长度大体相当,因此根部并不是非常发达,如果与桥体保持适当的距离,一般不会对桥身构成太大的威胁。

  王文卿也表示,红树植物的根部一般都比较细,最粗不会超过4厘米,因此很难破坏桥体的安全。但他表示,红树林不能随意砍伐,即使需要砍伐,也要经过审批,要有一定的手续。

  步步逼近的红树林到底有没有危及洛阳桥安全,破坏近千年古桥历史风貌

四大焦点 人文生态如何平衡

红树林逼近桥墩,文保人士担心影响桥体安全。

  如今的洛阳桥下,红树林郁郁葱葱,但淤泥和垃圾也随处可见。步步逼近的红树林,到底会不会破坏近千年古桥的历史风貌,危及桥身的安全?堵塞桥孔的淤泥,到底是不是红树林造成的?

  连日来,随着“桥树之争”引发的砍树风波,让这个之前仅停留在双方管理方之间的争议,逐渐上升到舆论大众关注的焦点。护桥和种树之间,人文与生态之间,到底有没有可能“鱼和熊掌兼得”?为此,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和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针对四大焦点问题分别阐述各自的观点。

争议 1

洛阳桥畔 何时有红树林?

  黄真真,在泉州文保单位工作长达36年,现为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研究员,对古代桥梁颇有研究。

  “洛阳桥什么时间、如何建造的,有史料为证,无需再陈述。”她说,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又是海上丝路起点城市,各类文物丰富,像安平桥、洛阳桥等,在中国古代桥梁建设史,地位特殊,“值得我们这一代不计一切,全力保护。”至于桥畔种植红树林,她认为,只要湿地种植不要太靠近古桥,还是可以接受的。

  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纪剑锋说,如今洛阳桥畔的红树林,除了近年来人工种植的以外,有一部分是自然生长的。据附近60岁以上的老人回忆,在新中国成立前,洛阳桥畔就有大片的红树林。至于洛阳桥附近最早何时就有红树林,目前并没有历史的记载,“可以肯定的是,洛阳桥畔很早就有红树林了,并非这10多年才有”。

争议 2

红树林会 破坏古桥风貌?

  对于古桥风貌的维护问题,黄真真态度十分坚定:“如果红树林形成围桥之势,挡住潮水自然进出,桥墩下没有水流的话,整个洛阳桥的历史风貌将荡然无存!”她说,历史上建造桥梁,大多因水患而修,“一桥通达,方便两岸往来。”按目前湿地红树林的生长趋势,再过几年,洛阳桥将淹没在一片翠绿之中,“跨海而建的古桥,将失去生命力,长虹卧波的景观将彻底消失。”

  对此,纪剑锋和多位湿地保护和研究领域的专家,都认为“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历史上“桥树相映成趣”,并没有破坏古桥的历史风貌。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台湾医界将进军泉州医疗市场 初期资金5亿美元
下一条:崇武石获建造久远意义非凡 拟提案保护研究(图)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