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海峡体育中心运营难保本 多元经营脱贫致富
破局唤醒海体的商业潜能
“要体育”,还是“要商业”,不是非此即彼,经营得当,是可以实现双赢的。海体的定位与价值探讨应站到城东片区乃至泉州市的整体发展层面,它不只是体育场馆,更有带动城东片区核心商圈形成的潜能。
多元经营市体育中心“脱贫致富”
体育场馆要突破运营“瓶颈”,实现良性循环并非没有可能。泉州市体育中心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炒热一个体育场馆,需要长时间的探索的。”伍少杰说,市体育中心是1996年泉州为了承办省运会而建,上世纪90年代进行了承包经营等探索,但都没有成功,入不敷出。2002年,泉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可以把部分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市体育中心开始探索多元化经营,渐渐实现扭亏为盈。“由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管理的乙级以上体育场馆,市体育中心是全省唯一的一个。”
“管理及维护成本每年400多万元,经过这些年的经营,体育场馆自有盈余达到了2000多万元。”伍少杰告诉记者,市体育中心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地理位置优势的日益凸显和市中心聚集的人气,另一方面得益于泉州经济开放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改善生活的需求。其实,一开始市体育中心建成时地理位置也比较偏,人气也比较不足,经过了一段困难时期。经营初期由于是买方市场,没有办法对租用者进行过滤,出现了“饥不择食”的情况,导致了一些非体育类商家入驻,使得体育场馆的功能受到一定影响,受到诟病。现在市体育中心对商家有所选择,形成了多元经营的业态,有体育健康服务,体育用品销售,商务健身会所,体育培训等,体育健身休闲的功能进一步凸显。
“在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情况下,我们免费或者低收费对外开放更有底气。”伍少杰说,市体育中心灯光球场、门球、掷地球、健身路径等室外场地全部免费开放,体育场7时—8时30分,17时—18时30分免费开放晨跑和晚练,其他时间承接市体工队、市体育运动学校的训练。而体育馆、体育场、游泳馆、羽毛球馆、篮球馆面向公众低收费开放。“我们目前的体育主体产业收入比重仍然偏低,今后将继续努力壮大体育本体产业,增加自营和尝试联合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盈余将继续用于设备的更新和全民健身项目。”伍少杰表示。
辐射作用海体有带动片区繁荣的潜能
从市体育中心的成功经验来看,“要体育”还是“要商业”,其实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如果经营管理得当,还是可以实现“公益与经营双赢”。
“作为城东片区龙头项目,在运营上,政府更应扶持经营者微调场馆定位,市海峡体育中心不仅只是一个体育场馆,而应是一个集体育、休闲、文化、娱乐及配套服务为一体的运动休闲商业中心,与周边商业项目互动,形成城东片区的核心商圈,为城东片区建设‘市级体育文化休闲中心、现代服务业新区和健康型宜居新城’的发展目标起到积极的带动示范作用。经营者如能实现良性的持续运营也是对政府财政的一种减负。”2013年年初,民盟泉州市委会提交给市两会的提案中指出。
“对海体的定位与价值探讨应站到城东片区乃至泉州市的整体发展层面。”江煜坤说,海体的发展对泉州城市发展相辅相成,若能顺利转型发展,将对泉州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品牌提升、市民幸福感提升有重大意义。城东以海体为辐射面,带动整个片区的繁荣。海体从五年前的无人问津到现在物业顺利出租,说明其价值在提升。未来几年,海体附近的商圈日渐成熟,周边配套日趋完善,发展前景还是十分值得期待的。
突围之路打造泉州的CRD
那么,海体该如何既保证竞技性功能,又能实现一定的商业价值?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他们从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争取承接更多的赛事和活动。目前海体市场拓展能力弱,缺乏有效的主动出击,应多争取引进一些训练队伍,比如承接一些北方队伍的冬训;并争取引进更多的活动和大型赛事,提高场馆的利用率,也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争取体育场馆的商业冠名。海体有一场一馆(体育馆还分为训练馆和比赛馆),可通过争取商业冠名权来增加收益。
在不影响体育中心和城市景观的合适位置建设LED显示屏,传播城市品牌。节目内容包括赛事活动、时事新闻、企业介绍、地方介绍、公益广告、商业广告等。
打造泉州的CRD(中央休闲娱乐区)。结合城东片区的功能定位,将海体进行多元化经营,成为融合娱乐、文化、休闲、购物、美食、休闲会所、文化演艺、现代服务业等为一体的综合娱乐区。如在沿安吉路沿街面规划酒吧一条街,建设体育主题餐厅、汽车露天影院等。
业内人士表示,海体作为一个带有公益性质的项目,建议给予适当优惠扶持,并增加公共交通路线及频次,增强城东片区的可达性,促进片区繁荣。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