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城镇化浪潮下“空巢小学”频现 “县管校聘”或是应对之策

2016-07-01 15:0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0

  重整城乡教育布局

  前所中心小学只有1名小学生,仍然有27名教师守着;韩家楼一贯制学校只有14名初中生,17名教师跟着;梁家坪一贯制学校走得只剩33名学生,还有39名老师;右所中心小学连1名小学生也没有,却还“整建制”地保留着26名教师……

  农村孩子进城,农村学校“空心化”、教师“无事”的另一极,则是城区学校的“人满为患”和教师资源短缺。

  “民间自发的力量挡不住,‘教育城镇化’实际上已经走在城镇化的前面,教育成了推进城镇化的‘驱动器’。”根据多年的观察,“老教育”山西省岚县教育局郭局长有自己的见解。

  自2001年提出农村“撤点并校”,一批弱小的农村校、教学点纷纷成为历史。尽管由于一些地方撤点速度过快引起争议甚至批评,但即使是那些苛刻的评论员,也不得不承认“撤点并校”总体上有利于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

  这一阶段,主要是农村校之间教育资源的调整。

  随着城镇化车轮的滚滚向前,随着大批农村人拖家带口义无反顾地进城,在不少地方,出现了“城拥挤、乡薄弱、村空壳”的校园新现象。

  调研发现,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主战场”已经从以前的乡镇间转移到城乡间。

  城乡教育布局要因时而变,道理浅显,但真动起来,拦路虎却不少。

  “在目前的体制下,教育局要动一名教师,的确不容易。”面对一边缺教师一边教师“闲着”的境况,五寨县教育局薛局长却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从道理上讲,教师资源应该最优化,教师富余的学校应该匀一些老师到师资匮乏的学校。但现在每个学校都有具体编制,你动一个人,涉及编办、人事局、财政局等部门,哪一方不点头都不好办,难着呢。”

  其实,五寨前所中心小学、右所中心小学和第五小学三座学校挨得很近,站在右所中心小学空教室窗前,能清楚地望见不远处县城崭新的第五小学。在校长们看来,原本,这几个小学该撤的撤,优质资源完全可以整合在一起。

  但这几里路,硬是“跨”不过去。

  需要“跨越”的,不仅是让人挠头的编制,还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乡镇区划调整等。

  “教育局唯一能比较方便使用的手段是借调。而借调,也只是权宜之计,牵扯到工资、考核、管理,也不好弄。而且借调个别人可以,大规模借调就不现实了。”薛局长还另有苦衷,“也担心村民反对。因为历史上村里一直就有小学,有村民说,万一明年后年有人在外面过不下去孩子回村里上学呢,你把学校撤了他们上哪儿上学?”

  薛局长的苦恼,不单是他一个局长的苦恼。

  “确实不好办,主要是机制体制问题!”对冗余教师的调配问题,山西省岚县教育局郭局长也感到异常棘手。郭局长说,岚县倒是没有“几十老师围着一名小学生转”这种极端状况,但近些年同样也面临一些小学和教学点生源严重流失、教师冗余的情况。

  大家笑称,能否合理调配教师资源,某种程度上是在考验教育局长的“公关能力”。

  “只能用笨办法,就是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做工作,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协调争取。”郭局长坦言自己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全县教师基本调配妥当,“有时是拍了桌子的!”

  “一个县的编办也就几个人,哪有精力知道这个学校需要多少人,那个学校需要多少人?况且编办也不仅仅管教育这个口。管个大数就好了嘛。现在都在提倡简政放权,这块就最需要简政放权!”不少基层教育工作者都有同样的呼声。

  “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教育部此前提出的‘县管校聘’是一个好办法。”郭局长说,“‘县管校聘’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县级教育局科学合理统筹调配教师的自主权大大增加了,不再受制于学校编制,在管理上不会再出现‘动’不了一个人的尴尬,对于目前处于急剧变动的生源增减,能快速反应,不至于再出现那边教师没活干、这边有活没教师的困境,优势非常明显。”

  据悉,“县管校聘”模式目前在全国各个改革示范区试点。基层教师、教育部门希望这一政策能尽快完善,早日推广。

  “我是希望它能快点下来,这样就不用把大量时间用在磨嘴皮子协调这件事上面了。”郭局长对“县管校聘”充满期待。

  五寨县教育局薛局长说,他也准备就“县管校聘”、优化教育布局等向上提一个参考方案。

  前所中心小学“独苗”朱烘丙会告别孤独,转入正常班级认识新伙伴吗?那些像前所、右所中心小学一样“空心”了的小学的教师们,能顺利调配到合适的学校找回“存在感”吗?

  闷热的暑假过后,或许有个好的答案。(记者谢锐佳、吕梦琦 参与采写:段羡菊、晏国政、陈国洲)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领导工地合影遭挖掘机碾压 视频全程在线观看(实拍)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