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城镇化浪潮下“空巢小学”频现 “县管校聘”或是应对之策

2016-07-01 15:0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0

  随着农村中小学学生数量大量减少,如今农村的不完全小学、复式班,正在由过去的偏远山区向城区附近递进。

  此前,新华社记者调研了解到,宁夏某地级市全市学生人数在10人以下的学校有120多所,占全市农村小学总数的15%以上。福建永泰全县有农村学校78所,其中只有一名学生的“单人校”就有19所。

  城镇化像势不可挡的洪流,将乡村孩子从乡村小学推搡出来,涌进城里的各所学校。

  重庆云阳县对部分乡镇5年内中小学生源流向初步统计显示,15%左右的学生随父母转移到大城市读书,30%的学生转移到县城就学,而转移到相对较近、花费较少的乡镇中小学就读的学生超过了一半。

  位于京广线上、《三国演义》里庞统当过县令的湖南耒阳,由于本地农民等外来人口进城迅猛,如今已成湖南城区人口最多的县级市,城区学校也跟着膨胀,蔡子池中学因学生众多,一度被当地人称为“亚洲最大的初中”。

  农村学生的迅速流入,造成不少县城和中心乡镇中小学校出现了突出的“大班额”现象。

  小学标准班额为45人,初中标准班额为50人。重庆奉节县公平镇公平小学一年级招生的时候尚能严把标准班额关,但越往高年级,转校插班生越来越多,六年级学生最多的班能达到70多人,学生课桌间隔不足60厘米。湖南耒阳城区公办学校小学平均班额72人,多的达83人;初中平均班额71人,有的甚至达78人。

  湖南省娄底市城区一所小学,前些年甚至不可思议地出现过“百人班”。

  村小“空心”之后

  【“落单”学生教不好】相对于城里广受追捧的“一对一”教学,一些农村小学、教学点的学生远比城里孩子“奢侈”——由于学生数量锐减,像前所中心小学,甚至已是“几对一”。

  从表面上看,这更有利于老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但基层教师却普遍反映,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虽然教学的针对性有所提高,但推行课程改革的难度却加大了,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五寨县梁家坪一贯制学校,记者看到这里每个年级都只有一个班,里面稀稀拉拉坐着几个学生,六年级更是只有一名叫宇慧的女学生,五六个老师教她一个人。虽然是一对一授课,但12岁的宇慧告诉记者,她并不喜欢这样的课堂,觉得上课一点儿意思也没有,连个同学也没有,下课也没人和她一起玩,她大多数时间只能一个人坐在教室里。

  “因为缺少同学圈、朋友圈,有些孩子性格变得比较内向,不太愿意主动与人交流,长期下去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性格养成,也会导致课程改革难以推行,因为课改需要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一点老师无法代替。”该校教师梁瑞卿说。

  走访多所生源流失的农村中小学,记者普遍感到教学氛围比较沉闷,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互动,教学方式也很单一,让人感受不到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与合作等能力的培养,但一个班就那么几个学生,连分组讨论的人都不够,学生怎么积极得起来。”平顺县芣兰岩乡小学校长王忠平说。

  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等,也被“省略”了,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更是这些孩子遥不可及的“梦想”。

  【校舍设备成摆设】农村小学“空心化”,“落单”的学生不仅教不好,没有人气的学校更是成了巨大的教学资源浪费。

  坐落在吕梁山区的临县白家坪小学有一座二层教学楼,是村里最漂亮、最现代的房子。如今,这里已经没有了学生,课桌椅都堆在院子里,教室内晾晒着玉米等粮食,整个学校成了留守老人白继年的家。

  这种人去楼空的情况在吕梁、太行山区普遍存在,大量校舍被闲置,得不到有效利用。记者调研发现,尽管国家对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很重视,资金投入也很大,但也遭遇低效,甚至无效的尴尬,浪费十分严重。不少贫困县没有及时考虑实际需求的变化,大量新建校舍,等校舍建好了,学生却走光了,投入的资金白白打了“水漂”。

  此前,新华社记者在宁夏调研发现,一些农村“麻雀”小学,学生越来越少,但各类投入却越来越多。在一所农村小学,政府财政投资65万元新建了4栋整齐的校舍,共24间教室。但仅仅一年后这个学校就只剩下4名学生。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后续加盖保温层等基础设施投入仍在进行。

  “鸵鸟的装备套在麻雀身上”,这种资源浪费目前仍在持续。一些农村乡镇中小学明明只有十几个、几十个学生,也要占用一座庞大的校舍。山西忻州市五寨县梁家坪一贯制学校副校长王子明告诉记者,他们学校现在只有32个学生、39名教师,一年运行下来,仅供暖费等开支就要花费近10万元。

  【教师缺乏“存在感”】几名甚至几十名老师围着一个学生转,面对讲台下屈指可数的学生,“没人可教”的农村教师也越来越缺乏“存在感”。

  在吕梁山区的五寨县明德中学,1990年出生的特岗教师王俊丽告诉记者,自己大学毕业后曾在一所县高中当过临聘教师,班里五六十个学生,有问有答,气氛活跃,而在这里只教3个学生,没有存在感。

  位于太行山区的平顺县芣兰岩中学,原有10名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到西部农村任教的特岗教师,现在走得只剩下5名。“有的来时高高兴兴,一接触落差很大,哭哭啼啼,感觉没有希望,干脆辞职。”该校校长傅进红说。

  “完全是大材小用,而且也用不好!”右所中心小学校长杨海清,因为“没有小学生”,已经成为实际上的“园长”,小学老师则当起幼儿小朋友们的“阿姨”。

  小学老师就地转型当起幼儿教师,不仅存在资质问题,老师们普遍有一种乏力感。

  “虽然教幼儿不需要太高深的知识,但小朋友也不是那么好‘哄’的,也需要专业知识。”大炮打蚊子,大材小用还效果不好。

  手下教师多达26名,学校设施齐全,却无生可教,资源严重浪费让杨校长既可惜又尴尬。

  “其实,如果能有校车把这些‘零散’孩子接到附近条件好的学校上学,学生‘落单’、教育资源浪费、老师‘缺乏存在感’这几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为解难题支招。

  而这不仅需要“搬动”沿袭多年的老办法,还将面临校车投入、管理等新问题,非改革不可为。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领导工地合影遭挖掘机碾压 视频全程在线观看(实拍)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