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A股史上10次牛熊转换:细节暗藏投资密码

华尔街前沿   2018-02-23 09:04

  再以茅台(600519,股吧)为例,尽职的分析师可以用’笨’办法跟踪到茅台最新的经销商数据,短期产品到底卖得如何,有什么新的变化。在掌握实时更新的产业细节数据的同时,而你又对茅台自身的价值以及整个产业链关系了如指掌,那么,对于这个公司未来方向在哪里,你的预测将更有前瞻性:

  你的预期 - 主流预期 超额收益

  总之一句话,背数据、背行业关系,并且常常进行联系。

   d. 专业书籍 】

  大块头的书,有好处也有不好处。好处是成体系。缺点在于有些过时。

  个人偏好的是巨头的成长史以及非金融行业的教科书,比如策划、运营。

  随着付费内容的崛起,网上有出现了许多大牛开办的音频&视频课程,但由于许多老师不善表达或者是准备工作没做足,口水话太多,一小时的视频内容可能就相当于10分钟的文字。这些音视课程对我的作用目前主要是安眠。

  说句题外话,这其实也反映了内容行业的大趋势:

  信息密度大的内容战胜信息密度低的内容。

  (2) 调研

  a.体验】

  要了解一个行业、一个公司,对产品的亲自体验也非常重要。(即使是炒外盘的投机客,去世界各国多走走看看也是必要的)

  不过投资娱乐行业的朋友也得节制,别打着调研的名号而像卧底缉毒警那样“因公涉毒”了。

  b. 调研】

  对于初入职场的投资人,尽量争多取实地调研机会,主要是和公司的董秘或者其他高管对接(国内流行的城投债也是同理,只是对接角色变了而已)。

  公司董秘通常都对公司、对行业有非常好的理解,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除了实地调研,投资路演也应多去,这部分我放在后面几段讲。

  c. 圈子】

  向业内大神学习,混圈子也有必要。

  但是,需要有广泛的阅读和产品基础,和业内大神聊天,才能有对话的基础。光是厚着脸皮加上个微信,但却不知道能说什么,还不如等有一定业务基础后再去拜访,留个深刻的第一印象。

  更重要的事,在深入学习一个行业时,一定会遇到很多不解的困惑,带着这些经过思考后的具体问题再去与业内大神交流后,常常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资深大牛能够把’行业到底竞争的是什么’用几句话点到位,把这个行业’得什么东西得天下’弄得很明白。比如说:高端酒是品牌,中低端是渠道。基金是人才,无差异是成本,制造业是规模。

  这类高度浓缩的观点,对于小白来说其实没什么用,但如果你对一个行业已经有了几百小时的深入思考和观察,业内大牛的一席话或能让正努力突破天花板的中阶从业者豁然开朗。

  九、再输出

  大佬可以拉首席们出来单练,从而强者更强。而刚入行的新人在努力学习之余又该如何更进一步呢?

  输出。

  (1) 在交互中进化

  交互是进化的法宝。

  投资研究应是一个认知交互的过程。

  既然是交互,那么不仅得接收知识,还得学会输出观点。

  观点输出能力是知识接收能力的成果检验。

  否则,即使是看了那么多书,见了那么多人和事,那也只能叫做知识体验,而非知识积累。

  (2) 知识复利

  一次似懂非懂的知识体验也许会让你在单笔投资中盈利丰厚,但只有那些通过深挖know-how而沉淀下来的认知能力才能让你在长期的知识复利赛跑中滚出一颗大雪球。

  知识点只是槽点,真知才是力量。

  比如说,近两年遇到了几个事后看来非常有预见性的投资报告或主题演讲,主笔的分析师私下透露他们只花了不到一小时就理出了草稿,甚至写的时候连细节数据都没有去查,全靠记忆,一气呵成。这背后的功夫,常常是过去数千小时的积累。

  犹如在抗战烽烟四起的西南联大,条件艰苦缺乏史料,凭借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长年积累的记忆网络,钱穆凭记忆写出了《国史大纲》,陈寅格凭记忆写出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与《唐代政治史论稿》。

  输出观点绝对不是苦差事,而是一个把自己的思维系统化的过程,痛并快乐着,见证着自己的成长。

  (3) 角色互换

  卖方分析师的成长受益于全市场的反馈。报告写得多、更新频率快、客户接触多,这让其 更易获得外界的直观反馈,在先期的成长速度更快。

  就像前文提到的那样,许多卖方分析师的观点,常常来自与客户的交流。比如,一个分析师写了份贵州茅台(600519,股吧)的深度报告,在给客户路演的时候,专业的买方投资者也会把自己的观点反向输出。这样跑一圈下来,能弥补许多自己的知识盲点。这就是反馈机制的价值。

  对于 买方分析师来说,他们的观点是对内的,获得反馈的节奏更缓慢、反馈的多样性也更低,主要通过市场来检验观点、提升思路。但对于新人来说,市场走势的反馈节奏也许过慢,且解释程度也不高。

  买方对新人更大的局限是,低话语权的分析师花大工夫做的深度研究,公司内部可能完全没兴趣。比如说,某基金的分析师同样写了份贵州茅台的深度报告,但上面的基金经理说:白酒股我从来不买。就把这篇深度报告一巴掌拍死了。

  由于卖方有更直接的输出压力,以及对其输出内容的考核。

  所以在入行的前三年,卖方分析师往往成长更快。在当今的国内券商,甚至有入行没多久就做到了首席分析师。新财富上榜的分析师也越来越年轻化。而在买方内部,往往需要经历较长的培养周期才能晋身为基金经理。

  但是,时间越往后,买方成长的速度就会越快。买方新人拥有大量的卖方研究资源,还有行业专家,上市公司高管,以及内部资历和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为其把关。

  虽然在买方起步可能慢一些,但成长轨迹也更长。

  在过了几年后,卖方分析师的成长优势会慢慢弱化。像前文所说的那样,此时的基金从业者将有更多机会去对口各个最优秀的分析师;反过来, 即使是资深的卖方分析师依然得对口大量新入行的年轻人,做低价值的重复工作。

  此时,过去卖方分析师得以快速成长的输入反馈逐渐 沦为了单向的对外输出。同时还需要做大量的‘服务’,很难专注于公司和行业的研究。

  投资职业生涯越往后,在买方一端的成长速度通常就越快。

  卖方分析师受认可的顶点也许就是任泽平在恒大地产拿的1500万年薪了,对于一个接近职业顶点的大牛来说,各位读者真觉得这个数字高吗?

  因此,在卖方投行干3年高强度的输出练习,再跳到买方基金做投资实践,也成了业内的一个常见选择

  如果不能,也可以在干活时尝试下角色互换(内心里cosplay),把输出做扎实, 体验一下对方同行的‘屁股决定脑袋’。

  (4) 主动求拍砖

  另外,作为卖方分析师往往要写的非常完备,不仅形式很重要,还有很高的频率要求。虽然 有点像应试教育的天天交作业,任务机械又繁重, 但在刚起步时的确有效,有许多专业‘老师’为你‘批改作业’,找出不足。

  如果是在买方,很多时候只要求把自己的思考要点记录下即可。但这也带来了问题,由于缺乏严谨的输出规范性要求和数量要求(熟能生巧),买方新人经常有尚未打好基本功,就养成了自己老板的‘随性’习惯。

  自己心中有了一套想法,与把这些想法清晰有力地表达出来,是非常不同的。后者对思维框架的要求非常高,而且会在输出的过程中意识到许多至关重要但又 容易忽视的细节。

  接受‘拍砖’最成功的的例子莫过于全球赚钱最多的对冲基金-桥水基金创始人雷.达里奥。

  "

  我寻找最聪明的人来质疑我的观点。当我完全搞懂他们的思路后,我再选择拒绝还是接受他们的意见。年复一年的如此重复,不仅增加了我正确的几率,也让我学到了许多真谛。"

  --- 雷.达里奥

  你必须虔诚地准备着。

  如58岁的维克斯,身为加拿大议会侍卫长,他的职责只是在行政与礼仪,扛着议会权杖步入场而已。但八年来,他每周坚持射击和其他体能训练。

  2014年10月22日,一名枪手杀死一人后冲入议会大厦,维克斯逼上去,与恐怖分子仅一柱之隔,但 对方抬枪之际,向左侧扑地翻滚并开枪,击毙枪手。随后冷静地回到办公室重新装填子弹。

  “我的一生都在为此刻做准备。”

  这便是一个人许多个幸福的瞬间,与一生都难有一次的伟大时刻的完美结合。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特朗普称将禁止伊朗石油买家与美国做生意
  • 加拿大总理说下周赴美同特朗普会晤
  • 美国多地爆发集会抗议特朗普政府多项政策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