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A股史上10次牛熊转换:细节暗藏投资密码
六、 人挤人的地方不去
人弃我取,逆向投资。
无论是巴菲特还是索罗斯,投资领域的集大成者都具有超强的逆向思维能力。
如前文所说,超额收益是相对的,来自于市场主流的‘错误’认知,即 偏见:
超额收益 <- 认知偏差 = |你的观点 - 主流观点|
在做预测之前,得先了解市场主流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已在多大程度上反应到了价格中。
跟随市场主流观点虽然不能让你获得超额利润,但若不了解市场主流观点的合理性与不合理之处,你的预期就没有可比较的锚定物。
如果不了解市场主流观点与你的认知偏差有多大,你所追求的超额利润也就无法被衡量。
在‘出奇’地预测市场前,得先练好‘守正’的基本功:即能在市场混沌中迅速理清现状(包括:主要玩家的观点、方法、动机、能量)。
七、 大佬的玩法
那么,该如何摸清市场的主流观点,以及它们对价格的影响呢?
以股市为例 #一级市场本质上也是一样,只是参与人扮演的角色不同#
徐翔这样的大佬可单约券商投行的首席分析师,听取大卖方的市场意见。
毕竟,卖方首席们愿意私下伺候的大佬就这么几个,不单单是因为‘向钱看’,也有出于对能者的心心相惜。
那不甘当韭菜的普通人有什么办法呢?
与外界互动。先输入,后输出。
八、 先输入
当然是先利用好身边的现成资源,踏踏实实输入基本知识啦。
(1) 阅读
大量的阅读是必须的,不然就是把马云和刘强东请到你面前,你还要傻傻的问C2C和B2C的定义是什么;研究白酒产业的时候还要问酱香型和浓香型的区别是什么,那还了得。必须先通过阅读公开资料,把基础打牢。
那阅读的东西有哪些呢?
【 a. 公开报告 】
卖方分析师写的行业报告一般都中规中矩,平铺直叙。在绩效考核的压力下,许多报告还是由实习生代笔,顶多交给挂名分析师改一改。
看卖方报告的好处是可以打基础,对行业有一些宏观的认识。但缺点在于,对细节依然很模糊,实操性也差。毕竟, 卖方只需要看多,而买方必须得做对。
由于买方最终是买这个公司,就需要对这个公司的方方面面很了解。从商业模式,竞争力,产品,管理层,甚至要把财务模型都做的很详细。
因为如果只是对一个公司某些点了解,在股价波动时是不足以坚定持有的。
顶尖买方的内部报告固然是极好,但一般人拿不到。当然,不是说券商投行水平低,实际上很多卖方分析师都非常值得尊敬。只是卖方报告要着眼宏观,自然会损失细节,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 b. 行业媒体】
在一切行业都将进化为咨询业的大趋势下,市面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行业智库、专业咨询公司。在当今的自媒体潮流下,也有非常多专业的独立评论人。
他们对于基本面的了解不一定扎实,但经常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点,这就是非常大的价值。
一个公司往往有很多点,而投资中最害怕的是盲点。内容的视野足够广,能给投资人带来启发。
这些内容会涉及研报里看不到的东西,比如行业的底层生态、行业的潜规则等等。通常而言,对于2B媒体上的文章,负面内容的学习价值远大于正面报道。
c. 财务数据 】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里面会披露很多数据,由于经过审计,往往是最真实的数据。仔细发掘的话,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虽然獐子岛(002069,股吧)那动不动就跑路的扇贝给报表啪啪打脸)
对财务报告、公开报告来说,一个合格的分析师必须要做的一个苦活就是‘背数据’‘找关系’,行业历年的规模和增速,几个大公司历年的收入/利润,几个代表性产品的运营情况,要倒背如流,直至成为潜意识。
为啥要背?因为这是数据敏感性的要求,当看到一个新的数据的时候,如果能反映过来和记忆中的数据的联系,可能就能发掘出某些事情的真相。
以上的推理过程,懂的人自然懂,不能迅速反应过来的人可能就与此交易机会绝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