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上海是怎么错失这些年的互联网机遇的》全文

这种“节操”和“底线”让上海在互联网大潮中错失了无数发财的良机。因为本次互联网泡沫本质是以消费傻逼为动力的泡沫,哪个地方屌丝越多,哪里的互联网发展的就越好;哪些人骗屌丝的水平越高,哪些人的互联网创业就能做的越好。假医假药广告,卖假货,约炮色情,这些都是BAT的第一桶金。企业都有原罪,越是爆发原罪越大。上海太decent,第一桶金就这么没了。
我身边的上海人,要创业的人说出来的想法都无比文艺高端清新——这显然不可能有前途,因为他们幻想中那些高层次高消费的人们,数量级比起屌丝那是沧海一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上海本地的网红店根本赚不了钱,只是场面好看而已。
这种差异在文化领域体现的最淋漓尽致,上海的本地文化决定了他们生活方式和文化是一种“小资、矜持、低调”的文化特色,像很多地方卫视那种大大咧咧,说话和行为经常出格的综艺根本不是上海人的菜,但也正因为如此,以雷人、奔放和大尺度来吸引屌丝的内容制作团队,能抓住全国的屌丝的心,迅速获得流量而暴富。
根深蒂固的打工文化
BAT起家玩的是偏门,恰恰上海人是最不愿意玩偏门的一群人。上海普通老百姓相比北京,其实不是很待见互联网企业,这其实是个导致出不来互联网独角兽非常重要的因素——人都是有社交压力的,当你的父母,你的同龄人都反对你瞎折腾的时候,很少有人能扛住不受到一点影响。
几个年轻人合伙搞个皮包公司,中老年人感觉就是吃青春饭,胡闹。年轻人有很多自己也觉得不靠谱,所以你想靠一个初创公司招到上海本地年轻人是很件稀奇的事情。上海人讲究的是大平台当买办,就像《围城》里相亲的张小姐那一家一样,用着洋货,过上有腔调的生活,讲求的是一个生活的品质。这是一个城市的基因,就跟一个人的性格一样,很难去改变。
上海人对于高大上的工作环境有极强的偏爱。我记得最夸张的一个例子是几年前开心网还活着的时候,那时候上面流行各种话题投票,我记得有一个上海本地的投票是,如果可以在环球金融中心(当时上海最好的写字楼之一)工作,但是每个月少1000元工资,你愿意吗?我看了觉得这也太可笑了,这还能有人愿意?点开发现居然有几千人点了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