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上海是怎么错失这些年的互联网机遇的》全文
拜错师傅学香港
董建华说得一口老派上海话,比90%的上海人说的好听的多。因为香港上流社会中的上海籍政商人士和上海的特殊历史渊源,这群人一直以来是上海市政府的座上宾。也因为两个城市有共同的西方殖民地背景,导致上海的管理层在90年代的时候直接借鉴了香港的许多城市发展经验。
这些经验在当时看来是先进的,但现在随着香港自身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回头看这些发展思路,其局限性其实给上海埋下了不少祸根。
香港给上海上的最坏一课就是房地产经济。董建华后来自己就掉到这个大坑里到今天也没爬出来。当然房价这个问题其他城市也不能幸免,但因为其他城市除了房价以外的成本并不高,所以房价造成的营商成本尚可接受。上海则不然,各方面成本高企,房价再翻上几番,那中小企业基本就没活路了。

香港自己现在就为此所困,如果你很久没去香港的话,你再去会发现很多老字号现在都找不到了,因为房租太贵,所以每天都在不断的关张。沿街能活下来的都是那些高附加值的金店化妆品店,以及满街的房产中介。老字号尚且如此,普通年轻人要创业搞点小餐饮什么就更没戏了。所以才有这么大的怨念,成天搞事。如果能像大陆现在这样,互联网提供这么多新的机会和可能,我想香港年轻人也不至于戾气爆棚。
上海学香港学错的第二课是精细化管理,直接后果就是上海开一个企业,合规成本太多。精细化管理其实是好的,能带来更好的城市管理水平。但错就错在时机不对,上海和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还远远没到能承担的起精细化管理的时候——要知道精细化管理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是非常非常昂贵的成本。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讲究野蛮生长,先污染,再治理,先擦边,再洗白,太规矩是做不成事的。像马云这种人,在杭州他可以胆大包天搞出支付宝,如果在上海,大概老早就被经侦抓起来了——几十个亿沉淀在支付宝里是闹着玩的?赶快给我研究合不合规,赶快给我关掉。广东那边就更是了,为了留住大户什么都可以谈,连劳动法可以商量。这在上海不可想象,所以需要容忍踩线的行业,上海都发展不起来。
过度谨慎同样也让香港错失阿里,几年前阿里ipo的时候首选香港,结果一群腐儒跳出来说AB股不符合香港公司治理传统,最后马云去了纽约敲钟。香港政府后来终于反应过来了我操我干吗要和钱过不去,终于同意双股权了,但黄花菜都凉了。这种鸡掰气质决定了香港是搞不出互联网的,只能眼睁睁看着深圳把港科大那帮人吸走,自己的数码港最后只能沦为一个房地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