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印象在改变 《巴霍巴利王》获关注
印度片发展不及从前?全球范围内认可度较高
曾几何时,印度电影在中国非常受欢迎,《流浪者》更成为一代人的记忆。近些年,在中国电影市场,印度电影的身影越来越少,因此国内不少观众认为,印度电影发展不及之前。
《巴霍巴利王》宣传负责人何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不少中国观众的一种错觉,恰恰相反,印度电影这些年经历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如今已经更加完善,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度较高,对于一些国外影片的参与度比中国要高很多,“比如前几年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和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虽然导演和制作团队都来自好莱坞,但故事和演员完全是印度本土的,取得的成绩却是世界范围的。”像“走出去”和“打酱油”等仍在困扰中国电影的问题,印度电影可以说早已超越。
何巍提到,印度电影至少有3点值得如今的中国电影学习。首先是在故事和内容上下功夫,这也是其能在全球取得成绩的关键;第二印度电影十分尊重知识版权,除了放映所得的收入,影片还有相关的衍生品、音乐等,还会有其他的发行渠道进行风险分担,整个电影架构非常分明,从业人员的收入和发行运营处在一个良性的循环当中;第三,印度电影“会花钱”,很重视后期制作,相对演员的片酬就远远少于后期制作和特效的钱,“就拿《巴霍巴利王》来说,光是刀剑整个电影就设计了2000多个,整个投资分布很像好莱坞,花在看不见的地方,提高制作水平、视效等等,而不是花大价钱请大明星。”
引进中国要重剪超两小时时长是痛点
何巍也提到,其实如今的印度电影在载歌载舞方面已经与过去有很大差别。“加入歌舞,是符合印度观众口味的,甚至在印度,如果一部电影没有歌舞,观众一定会给差评。在印度的电影院里,银幕上出现歌舞时,观众也会起身跟着跳。”不过,歌舞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影响了印度电影在本土以外的推进,因此也进行了一些改进。“比如《巴霍巴利王》中虽然也有歌舞,但是编剧、导演会非常巧妙地跟人物、剧情结合起来;另外一方面,印度电影里的歌舞一定是越来越精彩,虽然篇幅可能缩短,但是在精彩程度和与电影的契合程度上会越来越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