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不应对盗墓推波助澜 盗墓片背后是隐忧
2016-08-25 11:35 来源:北京晚报
0
近日,又一部盗墓题材的电影《盗墓笔记》引起了不少影迷的热捧。近年来,盗墓小说、盗墓电影广受欢迎,曲折离奇的情节、帅气逼人的明星、天花乱坠的珍宝,无不使之成了年轻人追逐喜爱的对象。然而,作为违法犯罪行为,盗墓题材是否应该搬上银幕?文艺作品应该如何呈现盗墓行为?此类讨论也随之成了热门话题。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学部委员刘庆柱,听听考古专家对于盗墓题材影视作品火爆现象的剖析。
1 盗掘屡屡迫使古墓“抢救性发掘”
刘庆柱指出,如今国家对大部分墓葬的主要发掘都是由于面临盗墓的危险“不得已而为之”。令刘庆柱印象极深的是在曹操墓发掘过程中亲眼所见的景况。2006年,安阳县一个农民在浇灌自家田地的时候,发现地里的水怎么浇也浇不满,都会朝着一个方向流去。顺着水的流向,一个一米大的盗洞呈现在人们眼前。当考古工作者到达发掘现场时,眼前的景象让人极为震惊:“可以用‘掘地三尺’来形容,盗墓者为了不遗漏‘宝贝’将墓室的地板都给揭了,浇田的水顺着盗洞流入,把整个墓室都淹了。如果再不发掘,连墓室本体都保护不住了。”
与之类似的还有今年名噪一时的海昏侯墓的发掘过程。沉睡了2000多年的海昏侯刘贺墓,由于盗墓者的搅扰不得不启动发掘、面见世人。“海昏侯墓的盗洞发现时已经到达墓室,如果再晚几天发现,说不定整个墓就被毁了。”刘庆柱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盗墓的手段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盗墓者拿铁钎挖,破坏进度比较缓慢。现在盗墓工具越来越‘现代化’,很多墓葬发现被盗时已经景况很‘凄惨’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