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华语电影新闻 > 正文

影视作品不应对盗墓推波助澜 盗墓片背后是隐忧

2016-08-25 11:35 来源:北京晚报 0

­  2 因技术水平不主动发掘帝王陵

­  刘庆柱表示,古代墓葬尤其是帝王陵墓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古人视死如视生,阴间是阳间的缩影,对墓葬的认识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原则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家不把帝王陵墓作为主动发掘的对象,这是由于目前的技术手段、设施设备、认知水平距离全面复原陵墓历史场景还有一定差距。“墓葬在千百年的‘沉睡’中已形成了稳定的地下微环境,发掘时间的迟早对其影响不大。然而,等几十年再发掘却可能孕育现代考古发掘和保护技术的极大发展,条件成熟再发掘是我们的愿景。”

­  然而盗墓的发生,时时让发掘过程被动开启。一旦墓葬被打开,很多情况令人难以预想。“那么大的墓葬范围,里面的空气成分、温度、湿度都不了解,微环境如何保持和恢复?”刘庆柱指出,墓葬真正的价值并不是盗墓者追随的金银财宝,“东西摆在哪儿?起什么作用?有什么目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一旦发生盗墓,一切都乱了套,历史也就难以重现。”盗墓对文化遗产的危害是摧毁性的。

­  3 古人一般不会为“发家致富”盗墓

­  刘庆柱介绍,盗墓的行为古已有之,但在历代都是为社会所不齿的行为,历代法律都对此有着严格的制裁规范,“比如,按《大清律》最严重者将处以极刑。”

­  刘庆柱告诉记者,古时候,人们对生死保有敬重之心,一般不会出现为了“发家致富”而盗坟掘墓的情况。在古代,重要的陵墓被盗一般出于两种情况:一种是出于政治报复的目的,“比如,西汉灭亡后,农民起义军曾把汉王朝的帝陵给掘了,包括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在内的西汉帝陵几乎全部被毁。”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方大同新专辑《放不过自己》 打造电影感音乐气氛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