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电影 > 华语电影新闻 > 正文

中国电影如何思考 影市热炒IP却鲜见优秀作品

2016-08-17 10:34 来源:中国青年报 0

­  “算是把上下五千年全骂了”。李玉眉飞色舞地评价,“快刀刘突然觉得,自己有钱没地位,跟街上杀猪的没两样,一生气,就耍了一个阴谋,把皇帝家给愚弄了。”

­  去年让影迷们感到惊喜的警匪片《烈日灼心》,也删减修改了一些调子太灰的内容。

­  这部曹保平执导的影片,是去年上海电影节的大赢家。作为第六代导演中的佼佼者,曹保平强调过自己是“剧情片导演”,想做“有强烈叙事的主流电影”。他曾在颁奖典礼上感慨:“电影总该说点儿什么,才能称之为电影。”

­  一个痛击农村恶霸的故事,有人提意见:“基层干部写得那么猥琐?”另一部作品剧本被批评,“怎么能写一个女孩爱上毒贩的故事?”讲述中国式教育问题的作品《狗13》,剧本倒是没什么问题,却被要求片名不能用阿拉伯数字。

­  产 业

­  在产业化的进程当中,中国电影的每一步,都走得跌跌撞撞。

­  《中国电影报》副总编辑张晋锋笔下,中国电影市场的问题,本质上,是“当下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相对落后的电影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  劳雷影业总裁方励一直想为中国电影产业“做一些事”。理工专业出身的他,除了投资拍电影、写剧本,又把目光投注在了电影技术工业的建设上。他的缩比场景模型技术公司“正在装修”,一个包括声光音效、动态捕捉技术等全产业链的电影技术团队正在打造。方励满心想着,为中国电影增加一点儿“硬实力”。

­  但包括索亚斌在内的许多电影人都不得不承认,现在的中国电影,最缺的,还是软实力。

­  “中国有全球最好的电影市场,因为我们有人口红利。”刘歌不但替自己,也替与他同一时代的中国电影人庆幸,这一代人够幸运,“赶上了中国电影的繁荣时期”。中国电影曾经遭遇过一段刘歌形容中的“困难时期”,那时候的老一辈电影人,甚至还面临着温饱问题。

­  然而那些“困难时期”拍出来的作品,却似乎比眼下“黄金时期”的作品,获得的认可度更高。

­  擅长动作片的大导演吴宇森,前两年,因为一部《赤壁》,一部《太平轮》,刷光了自己在影迷心中的信用值。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曾经能在好莱坞拍出《变脸》《记忆裂痕》这样高于及格分商业大片的他,一进军中国市场,就连故事节奏都把握不好,连剧本台词都捋不舒服了呢?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我们诞生在中国”口碑助推排片 迪士尼力挺大熊猫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