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幼儿园新政实施半年多 不少无证园不敢申请“转正”
不去接触有关部门,就能“偷生”?
“舍不得走。我们要根据教委的调查意见进行整改,拼尽全力拿下办园资质。”李青现正积极与街道、教委方面沟通,希望能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让“托管园”早日“转正”。
北京一些地区已经开始探索实行无证幼儿园“择优转正”的新路子。据西城区副区长司马红此前介绍,2017年上半年,西城区共投入2700万元对11所幼儿园进行了改扩建。针对部分无证幼儿园,“改造后能符合标准的,帮助它转正;实在不行的取缔;具备一定条件,引导转型为社区教学点,继续提供服务”,目前西城区已梳理出20多所无证幼儿园,上半年已“转正”两所。
5月15日,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宇辉在市政府常务会上表示,北京将从扩学位、促改革、强管理三个方面开展工作,着力解决入园难问题。预计到2020年,全市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85%以上。“不分公办民办,坚持一视同仁。”
然而,像李青这样愿意主动接触教委等有关部门审核的无资质“托管园”仍是少数。近日,记者以家长身份,走访数家私立幼儿园,其中多数坦言自己未取得办园资质,亦不愿与教委等有关部门接触。
“我们的托管园开在8楼,肯定不符合要求,通不过审核。”有私立园园长坦言,自身条件有限,不去接触有关部门,尚且可以“偷生”,一旦被查实条件不合格,无疑是在给自己找麻烦。“为求自保,不会特意去接触有关部门。”园长们的这种“畏难”情绪在采访中多次出现。
“国家对办园点的硬件设备和管理制度提出了明确而严格的要求,这对保障儿童的安全和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这些要求对举办者来说是应该达到的标准,只要适当投资并不存在障碍。”杨志斌说,“但确实有些举办者降低标准,除去把利润作为办园第一目的外,也因为这些园收费过低,经济上难以做到可持续发展。”
他告诉记者,如今政策出台半年时间了,但在实践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他提醒,民办园举办人应重视办园合法资质。“就像新生儿是否有出生证,办园资质是民办园合法与否的最根本标志。发展高品质学前教育,就要鼓励更多的无资质办园点,走上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