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从精英教育变大众教育 年轻人如何看基层就业?
去还是不去?
有困惑也有期待
随着“95后”毕业生大规模步入职场,他们个性鲜明,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就业观已经更趋多元化。他们对于基层就业,早已不再谈“基”色变。比起“80后”一代,他们不愿意将就未来的就业方向,渴望靠自己的能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
今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举行的综合类专场双选会上,记者见到了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应届毕业生刘明会。不同于大多数人是留在一线城市还是回家乡之间犹豫不决,这位20岁出头的女孩最大的理想,是能够用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回报家乡。
“虽然现在就业压力比较大,但选择去基层就业,并不是因为就业难。我们学医的就应该从基层干起。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推广,我相信以后无论是在大医院还是小诊所,基层工作经验都将发挥重要作用。每次回家我都看到家乡的变化与发展和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我希望能够为家乡父老乡亲尽一份力。”刘明会说。
放到5年前,去县级或者乡镇卫生机构对于很多医学类毕业生来说是压根儿不会考虑的事情。伴随着“二孩”政策放开效应的显现,儿科、妇产科的医疗人才需求旺盛。由于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基层条件的改善,配合学校在就业创业课程中的引导,现在“下基层”对于医学类学生来说,已经成为一个主要就业途径。
当然,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纵使去基层的理由有千千万,一个小小的蝴蝶效应,就有可能成为通往基层工作的“拦路虎”。采访中,记者发现,阻碍大学生去基层就业的原因既有主观上的,也有客观原因。主观上主要是对基层的理解存有偏差、服务基层意识薄弱,部分大学生对基层了解很少,有些人觉得在基层工作不体面。客观原因主要是基层工资待遇低,经济压力大等。也有一些高校毕业生对下基层有顾虑,并非因为怕吃苦、嫌挣钱少,而是担心自己发挥作用有限、发展空间受阻,“一旦下去,就上不来了”。
“其实,如果大家都对下基层工作有顾虑,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基层看看。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李延武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