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家谱“秘密” 厦门家谱中黄、王氏年代最早
作用
早期为了证明血统,宋代后多用于尊祖睦族
上古时期的家谱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只是为了证明血统,是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的,其内容也比较单一,仅为世系的说明。
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及社会交往都很看重门第,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记录的内容也有所增加。
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更加盛行。这时的家谱更多地被用于尊祖、敬宗、睦族上,家谱被反复修撰,每次修谱都是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至明清两代,家谱修撰的结构已基本定型,流传到现在的家谱也极为丰富。
特色
女性也可入厦门家谱,但只注明身份婚嫁
古代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记入家谱的主要是男丁,早夭的男孩也可入家谱,后面注明“殇”。如果族人中有被判处极刑的官府要犯,则会被从家谱中除名。
厦门图书馆退休研究员、市姓氏源流研究会顾问江林宣说,一般人家生了女儿是入不了家谱的,但是闽南包括厦门的家谱比较特别,女性也可入家谱,不过只注明身份如长女、次女等,另外还记载嫁到了谁家。娶进门的女性,外地族谱也多只有姓氏,但厦门的家谱中还记录有她们死后的封号。
现在新修的家谱,不管男女老少都可入谱了。
保存
存世厦门本地家谱,黄氏资料最全超200册
据厦门市博物馆原馆长、厦门市姓氏源流研究会顾问龚洁说,目前收集到的厦门本地家谱中,年代最早的是唐末宋初,如黄氏家谱和王氏家谱。
江林宣说,过去民间编修的家谱大部分是手抄本,纸屑烂得很厉害,看不出年代,后来的木刻本就基本可以看得出朝代了。目前厦门保存的木刻本家谱大部分是清中期以后的,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海沧新垵邱氏和海沧石塘谢氏,每套都有二三十本,很厚。
据说,海沧石塘谢氏族谱能够完整保存,厦门郑成功纪念馆功不可没。文革时期,谢氏后人将族谱存放到郑成功纪念馆,改革开放后才拿回去。
厦门市姓氏源流研究会目前掌握资料最多的是黄氏家谱,有200册以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