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冷”职业:温差60℃ 室内外冰火两重天
【管理员】
做了几年搬运工,留下“老寒腿”病根
51岁的吴国辉是夏商冷库绝对的“元老”,他17岁当搬运工时,夏商冷库才投用两年,现在他是冷库管理员。
他说,年轻时候也没觉得多辛苦,就是被冻得受不了,公司会提供热姜汤驱寒。做了几年搬运工,给老吴留下了“老寒腿”的病根,每到阴天下雨时膝关节就会隐隐作痛。
现在,老吴每天的工作就是巡视冷库,一天要进出好多趟,查看货物堆放是否整齐、氨管是否正常。
氨管分为屋顶上管和墙上的壁管,壁管距离货物的距离不能少于25厘米,货物堆得太高碰坏了氨管,后果不堪设想。货物最高只能堆到3.5米,还不能倾斜,发现货物堆放不合格,老吴就爬上去一箱一箱搬下来重新码放。下午下班时,他要最后巡视一遍,确保没有人员滞留。
毕竟在冷库工作,老吴的身体也适应了这种严寒。夏天时穿自己的衣服,他能在冷库呆上十几分钟。
夏商冷库以前有极冻库,启动制冷后只要两个小时就能达到零下28℃。老吴说,一只刚刚屠宰好的猪送进去,5个小时后就成了硬梆梆的冰块。供应几个大市场的新鲜海产品,也送到夏商冷库,统一放在长、宽50厘米,高15厘米的铁盒内冻成块。
如今,很多渔船都自备小型冷库,夏商冷库的极冻库用得也少了。因为耗电巨大,如果要启动一般也是晚上10点后才开机制冷。
【记者体验】
15秒就被逼出冷库,回家发烧38.4℃
7月11日,当日最高气温接近40度。此前一天,厦门气象局刚刚发布了高温橙色预警。上午11点左右,记者来到位于湖光路的夏商冷库。院子里,几辆货车正在装卸货物,地上堆着一箱箱饮料和冻品。
在师傅的带领下,记者乘坐电梯来到夏商冷库二楼。在冷库门口,记者看到一团团白色的“雾气”从厚塑料门帘往外挤。靠近门帘,寒气顿时袭来,工作人员贴心地送来一件棉大衣。
裹着棉大衣拨开塑胶门帘,记者就被冷气包围了,辨不清方向。往里再走几步,又是一层塑料门帘,穿过这道门帘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
四周一片寂静,冰冷的空气也像被冻住了,空气中有一股奇异的香气,像是冰淇淋的味道,闻起来湿漉漉的。天花板中央的铁管裹着冰霜,屋顶两侧也是亮晶晶的一片,倒垂下来的冰柱如同钟乳石。
昏黄色的灯光下,成千上万箱冻品堆成的货垛有一人多高,有工人正在高高的货垛上忙活,看起来神态自若,一点也没有挨冻的神态。
棉大衣也难抵挡逼人的寒气,很快记者的腿脚就感到了刺骨的寒意,眼镜上凝结的一层冷雾好久才慢慢散去。看到工人仍穿着半长的裤子,记者好奇地问他:“你不冷吗?”他笑了:“搬货的时候要一直进进出出的,习惯了。”
记者突发奇想,也尝试着脱掉棉衣,鼓起勇气冲进冷库。不过,直刺入骨的寒冷瞬间打败了勇气,记者感觉四肢发麻,几乎喘不过气,坚持15秒后终于逃了出来。记者身体素质毕竟不能跟冷库搬运工比,当晚就病倒了,发烧38.4℃。
【行业现状】
我市将再建2万吨的冷冻库
据2011年的数据,厦门对外经营的冷库主要有港务冷库、商业冷库、怡得龙冷库、大汇冷库、鸿巢冷库、丰龙冷库和顺意达冷库7家。
夏商冷库是国家储备肉专用冷库。2008年1月,厦门(高崎)冻品畜禽批发交易市场开业,其中以冻品批发交易区为主要功能区,内部配备有多个与商铺相配套的、总量达1500吨的小型冻库及一个1万吨的大型冻库。二期储藏量2万吨的冷冻库建成后,将大大缓解厦门冷库紧缺的现状,使我市冻品市场年销售量新增31200吨,年销售额达2.8亿元。
我市部分企业也建有自用的冷库,如厦门同安银祥物流拥有2000吨的专业冷库,厦门水果批发市场拥有300立方米的冷库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