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多处景点营销转型迎合游客需求 新店家纷纷入驻
漫步曾厝垵街头,不时有“文艺范”扑面而来。
曾厝垵
传统小渔村蜕变 不卖鱼改卖文化
“曾厝垵一直是一个渔村,因史上曾姓族人迁居此地繁衍生息而得名,自古以来,男渔女耕,有阳光、大海、渔船、农田……”在现年90岁高龄的老渔民曾华荣的记忆中,以前的曾厝垵村口是大片的沙滩,沙滩上全是小鱼,从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鱼腥味。这几年,他除了从每天一大早从家里沿大路步行至海边看风景外,大多时间都是留在家里制作昔日渔船的模型,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有好几次试图在村子里逛逛时,都迷路了,“原来的好多路,都被遍地开花的小店占去,走不通了”。
昔日的传统小渔村,短短几年间蜕变成全国少有的“旅馆村”,成为各地文艺青年的集中地,并一度被称之为“全国最文艺的城中村”,有人说,曾厝垵这个小渔村发了。
“曾厝垵独特的气质以及纯净的乡村氛围、宽松自由的环境吸引了大批文艺创作人入驻。”新生代女画家、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美术老师余键坦言,就是因此,他们最初才将“文艺气”带入曾厝垵,而曾厝垵这个小渔村也被不自觉地雕塑成了一个“艺术村”。
“目前曾厝垵的商业形态,走的都是低端路线,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曾厝垵进一步的拓展。”曾厝垵社区居委会书记黄清杰介绍说,比如家庭旅馆的无序发展,就造成了大量违章搭盖现象的发生,不仅影响村容村貌,更带来诸多安全隐患,未来将有计划地进行集中式清查拆除。
黄清杰透露,思明区已在多方摸索曾厝垵未来的发展之路,目前已经将其初步定位为“文创休闲渔村”,未来将通过引入高端文化创意企业适时进驻,在提升曾厝垵文化氛围的同时为其注入文化新内涵,从而拓宽曾厝垵未来发展的新路子。目前,已有多家高端文化企业主动与思明区政府取得联系,期望尽早进驻曾厝垵,给这个昔日小渔村的未来发展提供“正能量”。
如今厦大门口常常是游客排着长队,等待刷身份证进入校园。
厦门大学
周一至周五限客 还校区往昔宁静
“大学”与“游人如织”,这两个词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随着大量游客涌入厦门,厦门大学校内车满为患,食堂里游客满座,“校园游”流行,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也给学校的治安和管理等带来隐患。如何解决游客给学校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了厦大校园管理的一大烦恼,2012年5月,厦大就传出要限客的消息。当年12月17日起,厦大思明校园在周一至周五工作日期间实行分时段有限度开放,来访人员、游客一律刷二代身份证入校。
据了解,“限客令”实施一年之后,各种不文明旅游行为明显减少,有效促进了教学科研环境的改善。来自厦大保卫处的统计数据显示,“限游令”实施一年来,不仅学校的治安案件数量同比下降50%左右,校内的卫生工作量也下降约六成。
但“限客令”也滋生了“黑车”向游客收20元“买路钱”载客进校园,持假学生证、山寨“校园卡”,甚至有个别游客翻墙进校园等不文明行为。针对这些问题,厦门大学保卫处副处长陶元升表示,此前接到知情学生举报“黑车”载客进校园问题后,保卫处曾专门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打击整治活动。针对持假学生证和个别游客翻墙进厦大等不文明行为,他们除了加大对学生证真假甄别的力度外,还将加大对校区院墙的不定期巡查力度,确保“限游令”的落实,维护学校的教学环境不受到干扰。此外,学生志愿者协会自发组织了志愿者服务团,定时定量引导进校游客文明进校参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