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多处景点营销转型迎合游客需求 新店家纷纷入驻
书籍与馅饼等放在一起销售,颠覆了昔日新华书店只售书的传统观念。
一个商圈的未来
大打特色牌引人“街巷游” 中山路欲成厦门“聚宝盆”
据中华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大量游客涌入中山路观光、购物,一度出现了人车争道的尴尬场面,“10年前,为了缓解中山路人车争道的拥堵问题,思明区启动了‘半步行’思路,此举不仅有效改善了当时的交通,同时也带动了整条街的人气”。
该负责人透露,按照中山路商圈的最新规划,未来将加大中山路商业布局的有效调控,把中山路打造成厦门的“聚宝盆”。未来将在提升中山路商业吸引力的同时,利用周边街道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探索“街巷游”来激活“沉睡”的文化资源,加大发展特色旅游业、扶持引进特色业态,吸引游客走街串巷,让老街的人气、商气延伸,从而让打造中山路商圈“聚宝盆”的理念得以实现。
■相关背景
从人车争道
到全步行街
上世纪20年代,厦门进行大规模旧城改造,逐渐形成以中山路、大同路、思明路为主的商业中心区。
始建于1928年的中山路,在一段时间里曾被边缘化。随着厦门城市快速发展,火车站商圈、国贸商圈、禾祥商圈、SM商圈等相继出现,在上世纪末的一段时间里,中山路一度迷失了自我。据思明区工商局调查统计,1998年,中山路注册登记的282家企业及个体户大多数处于亏损状态,艰难苦撑,等待商机。鞋匠黄大庆在中山路附近修鞋50多年,对于中山路的兴衰有着最真实的感受,据他回忆,当时的人流量不如兴盛时的1/2,而且成交率低。
在世纪之交,中山路的全面改造全面展开。1997年11月,位于中山路黄金路段的华辉广场第一期工程竣工并投入营业,内有百货商场、餐饮、娱乐休闲等场所,是中山路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大卖场。2004年,古城西路集购物中心、酒店式公寓等为一体的名汇广场建成,这也是中山路商圈第一个开放式购物广场。
伴随着厦门旅游城市地位的确立,中山路的人流量持续攀升,2004年10月30日,中山路西段变身单行道。2005年,从鹭江宾馆到思明南路交叉路口这一段纳入LED夜景工程的范围,市民在夜晚逛街时,更能感受到百年老街的亮丽一新。
2006年1月24日起,中山路改造有了大动作,中山路西段(从思明南路到鹭江道段)实行夜间步行街。
2006年7月,因第四届合唱节在厦门召开,中山路西段首次改为全日制步行街。每天近10万、高峰期30万的人流量,让中山路重现昔日繁荣。
2008年,为改善中山路的旅游商贸环境,中华街道采取“修旧如旧”、“改造与保护并举”的方式,统一粉刷骑楼立面,重新设计LED夜景灯等。2008年东段改成半步行街,2010年10逐渐改成全步行街,实现了整条中山路全步行街的改造和实施,重塑了百年老街龙头商业街的地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