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过度人文渐失 变味的鼓浪屿何去何从
厦门民盟文化委员、中国作协会员、厦门海关副调研员冯鹭在论坛上提出,要把鼓浪屿定位为“文教区”、“人文社区”才能真实体现它本质性的东西,才能提高它的文化管理品质。
出路一:疏导以治堵
昨日的论坛上,提到鼓浪屿的未来发展,“限客”的呼声最高。詹朝霞认为,鼓浪屿要改变现状,“限客”是根本。“目前,限客是唯一的办法。只有客流量趋于合理,比如一天2万人左右,目前困扰政府、游客、岛民、市民的鼓浪屿脏乱差挤问题才能迎刃而解,鼓浪屿之美也才有喘息恢复的机会。”
资深驴友“力夫”建议,要限制进岛人数,可以像布达拉宫那样,预定岛票,凭票上岛。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地域合作,比如说,将厦门的鼓浪屿、环岛路,泉州的文化、漳州龙岩的土楼,连成一个旅游体,引导来厦门玩的游客,根据网上申请的上岛日期重做计划,安排时间到其他地方游玩。同时,可以搞一个优惠制,凭一个地方的门票优惠另外一个地方的门票,这样不耽误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出路二:学校应回迁
保留鼓浪屿的人文气息,学校是最好的体现方式。林丹娅建议,艺术院校不仅不能外迁,而且还要大量进驻。她说,鼓浪屿工艺美术学院(现属福州大学)的历史渊源及在鼓浪屿上已形成的艺术氛围与根基,建议最好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合并,比如,让厦门大学把整个艺术学院放在鼓浪屿,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有关鼓浪屿定位与发展方向的问题。既可以保证鼓浪屿永远有新鲜的、高文化素质、高艺术品位的常住人口,还可以借助厦门大学的平台,让艺术活动更快捷、更频繁地与全国乃至世界发生联系,使鼓浪屿自然而然形成文教之岛、艺术之岛。
此外,何丙仲提出,不论是外来人口,还是本地人口,执法部门都应该想办法做到真正概念上的留人,尤其是留人才。有了稳定的人口,也会一并解决现在岛上诸如医疗机构、文体等公共设施欠缺的问题,鼓浪屿做好了,本身就会成为厦门市作为艺术之城的名片。
出路三:功能再细分
厦门市人大常委、民盟厦门市委副主委朱奖怀说,如今的鼓浪屿陷入了一个误区,就是小小的一个区域,却承载了太多的旅游功能。旅游六要素——吃住行娱购游,全部承担了,就有点过于“抬举”鼓浪屿了。
他认为,吃、住、行、娱、购、游,每一个要素,都应有一个发挥作用的地方,比如“吃”、“住”、“娱”、“购”等功能应重点放在厦门岛内其他地方,比如中山路、曾厝垵等,而鼓浪屿以人文历史著称,更应该发挥它的“游”之乐,这样“负担”也减轻了,优势还能放大。
官方行动
整治进行时
2008年,鼓浪屿正式启动申遗工作,4年后,2012年11月17日,鼓浪屿终于如愿,正式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间,从申遗核心要素的保护、修缮,到岛上游客数量剧增,再到其过度商业化所引发的一系列纠纷事件,每到节假日,鼓浪屿总会为媒体带来各种“好料”。
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明确表示:保护核心区定为鼓浪屿全岛;实行游客总量控制;加强鼓浪屿保护统一管理;未经批准违建最高罚10万;出租房屋须办理备案等情况,鼓浪屿遗产保护将有法可依。条例的释法工作业已完成,并根据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要求,完成了《鼓浪屿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工作,《外来人口管理办法》初稿、《鼓浪屿商业网点规划》、《鼓浪屿户外广告专项规划》及进行《鼓浪屿家庭旅馆整治专项规划》、《鼓浪屿休闲服务设施规划》、《鼓浪屿市政设施规划》、《鼓浪屿餐饮购物中心布局规划》,还将制定游客总量控制办法。
从中可见,游客数量多、违建多、商业形态乱都是鼓浪屿的重点整治现象,不过,尽管有法可依,但鼓浪屿现状并未让人满意。
今年5月,由厦门市政府办牵头,抽调公安、工商、国土、旅游、卫生、环保、物价、消防、法制、规划、城管、思明区政府、鼓浪屿街道办事处、鼓浪屿管委会等市(区)直各相关执法部门骨干力量进驻鼓浪屿,启动对鼓浪屿景区违法经营、无证照经营的商家店面进行全面排查和依法整治工作。该工作从2013年5月开始至2014年4月,持续1年,并将同时对鼓浪屿景区商业氛围过浓过滥、占道经营、违法建设、破坏景区旅游秩序等突出问题进行从严查处。据了解,这是鼓浪屿史上最严整治。
但目前的整治成果如何,有关部门并未回复。
听
他们眼中的鼓浪屿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浓的音乐氛围才是鼓浪屿的真正味道,所谓小资都是人为过分渲染的文化。”
资深驴友“力夫”说,早期的鼓浪屿是悠闲自在的,可以让人在雨后天晴时漫步,或夜晚时候和朋友散步迷失于夜色。万国建筑博览,更是鼓浪屿中西文化交流的精萃景观。
“花草树木都是精心培育,也是经过用心布置的,家里还有孩子的钢琴,和他满屋子的书。”
鼓浪屿申遗顾问、调研员何丙仲的家在顶楼,经他精心布置,花草环绕,茶香袅袅。他说:“这就是我心中的鼓浪屿。”悠闲、宁静,还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在何丙仲的心中,鼓浪屿的味道是“熏陶”出来的。城里民风淳朴,大家唯尊圣贤;艺术品位高,才造就了当年“琴岛”的美誉。
“从出生到老死,鼓浪屿人可以不踏出鼓浪屿一步。”
厦门市人大常委、民盟厦门市委副主委朱奖怀小时候就生活在鼓浪屿。他的印象里,鼓浪屿独特的文化孕育一种特殊的人文气息,原住民保有一份纯真,善良淳朴,散发着独特的人格魅力;鼓浪屿整洁宁静,悠然古朴,人与物构成了朱奖怀怀念的鼓浪屿原有的味道。
“不再高声语,而是漫步行。”
厦门市社科院鼓浪屿研究者、鼓浪屿现居民詹朝霞说,鼓浪屿只有做回它自己,找回本来的气质和颜色,回归它干净、宁静、纯净的基调,继续它曾经的人文追求,对远道而来的游者才具有不言而喻的感染力、影响力。
“鼓浪屿的味道,留在它独特的建筑风貌与城区结构中。”
厦门大学教授林丹娅表示,经过物是人非的许多年,鼓浪屿的历史建筑留下当年的气息与发生其间的人文故事。故事中有人物,有人物就有它的生活方式,比如说音乐或者具体为钢琴,那才是当年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情调之一,才是它的味道。(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陈志坚 林秋燕 许茵茵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