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厦门 > 厦门新闻 > 正文

商业过度人文渐失 变味的鼓浪屿何去何从

2013-05-20 10:08 来源:闽南网 2

中场观察

管理者说:法规空白,居民趋利

  说起鼓浪屿变化走样,在昨日的“鼓浪屿发展论坛”上,鼓浪屿管委会主任曹放直言:鼓浪屿面临的问题极其严峻!他说,城市竞争力就是人文竞争力,“如果厦门失去了鼓浪屿,厦门的人文竞争力就会一落千丈”。

  曹放坦言,鼓浪屿管委会作为政府派出机构,与社会各界人士的沟通不够,没有尽快建立起稳定机制,听取各方声音也不够,存在着信息严重不对称,这也导致了管理的着力点不对、力度不到位。

  曹放说,他来论坛的目的是“求贤问计”。他说,鼓浪屿在管理上遇到很多“无奈”,很多情况执行存在“于法无据”。他举了一个例子,之前有鼓浪屿居民建议,岛上不能使用扬声器进行导游,于是他们曾两度递交相关报告申请立规,但最终还是因“于法无据”等理由无法出台。

  再比如“野导”,他们既没有伪造假证,也没有实施坑害游客的行为,无法对其进行处罚。至于岛上部分居民的做法,更是增加了执法的难度,居民这边要求政府整治脏乱差,那边却在收取违法经营摊点的存放费;这边投诉油烟扰民,那边却让烧烤摊在他家门前设摊,以图收取所谓的“租金”。

管理难度高

论坛声音:定位有误,人文渐失

  鼓浪屿的“味道”为何会流失?在昨日的“鼓浪屿发展论坛上”,鼓浪屿的定位问题成了讨论焦点。

  “原本优雅高尚的品位再无相应人口群体的支撑,所有一切艺术文化硬件势必成为皮毛与摆设。”厦门大学教授林丹娅说,鼓浪屿由于建设定位的需要,带来的负面后果是相应人口的外迁,例如,原驻的单位机关工厂外撤,学校、医院等必要设施的外迁,导致居民生活越来越不方便,原住居民愈来愈多搬离,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岛上居民群体身份的改变带来岛民素质急剧下降,人文环境随之改变。

  “景区本来就是一个商业化的代名词”,鼓浪屿申遗顾问、调研员何丙仲提出,鼓浪屿宣传定位从一开始就有误,被定位为风景名胜区、旅游区,以旅游为龙头,这导致大家来鼓浪屿都是来看景的,而不是来体验这里的历史人文的,商业性的东西随之席卷而来,摆摊设点、占道经营,多项扰乱市场的现象滋生。

  厦门市社科院鼓浪屿研究者、鼓浪屿现居民詹朝霞指出,固然,鼓浪屿在财税上应具有自我的循环系统造血功能,但决不应指望它靠旅游为厦门GDP贡献百分点。一日十万之众上岛,再留下堆积如山的垃圾,对鼓浪屿的伤害非常大。

  思明区人大代表、厦门民盟委员杨毅也在论坛上表示,观光旅游越来越重要,文化旅游的概念被忽视,游客应声来此旅游看不到属于文化的东西,看到的只是吃喝玩乐,更导致游客到鼓浪屿只是匆匆走过,不懂珍惜,破坏琴岛的环境。

琴岛复兴

怎样更靠谱

  鼓浪屿的现状能否改变,“限客”是否是当前首选,今后的鼓浪屿应该以什么样的面貌呈现,鼓浪屿要申遗成功,还需付出哪些努力?

  连日来,记者走访各界人士,听取他们对鼓浪屿的看法。从反馈的答案来看,能否重新捡起鼓浪屿“骨子里的传统遗风”,重新做更适宜它的定位,无疑是引导它复兴的关键举措。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上门收"保护费"遭拒 "口罩男"持棍打砸小卖部
下一条:厦门今天或有大雨 市气象台昨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