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厦门 > 厦门新闻 > 正文

商业过度人文渐失 变味的鼓浪屿何去何从

2013-05-20 10:08 来源:闽南网 2

  与此同时,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走访鼓浪屿上的原住居民、暂住居民、商家、学生、环卫工等,多方了解他们眼中的鼓浪屿,并采访相关专家学者、政府部门人士,积极为鼓浪屿的未来建言献策。

琴岛四变

越变越走样

  环境清静,琴声悠扬,有文化底蕴,有浪漫气息……如果时光倒流五六年,去过鼓浪屿的人无不对它留下这样的回忆。

  现在,咖啡馆、奶茶店、烧烤铺……满街都是商业店铺,人潮熙熙攘攘地涌来,像为完成任务一般,捧着“盖章本”行色匆匆,离开后,留下一地狼藉。

  有人说,鼓浪屿变了,变得脏乱拥挤,变得低下媚俗。

变味一:幽静小巷变汹涌人流

  鼓浪屿到底有多挤?曾有网友这样计算过:这是一个只有1.87平方公里的小岛,除掉已占地使用的建筑等,只剩下0.5平方公里留给游客。想象一下,这0.5平方公里一天之内被12万人占领(编者注:这是2012年10月3日游客量的峰值数据),是何等的超负荷!要向登岛者致敬!

  “平时每天三四万人(游客),节假日至少六七万。”李先生在鼓浪屿居住近15年,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岛上的游客量太多了。“现在没事都不喜欢出门,即使出门也要挑人少的小巷子走,节假日都不敢呆在鼓浪屿了。”

  在厦门轮渡码头工作15年,平时主要负责售票、检票的工作人员小张告诉记者,原来,轮渡码头到鼓浪屿的大船只有3艘,平时每15分钟一班,高峰期10分钟一班,但现在增加到6艘了,每10分钟一班,如果是节假日,更得滚动进行,人满就开。“旅客增加,我们的上班时间从原来的每天七八个小时,变成了十几个小时。”

变味二:文艺特色变肤浅炒作

  “到处都是店铺,居民的住房墙一砸,摇身一变成店铺;门一隔也成了店铺,还不够,不管是主干道还是小巷子上,到处都有占道摆摊,真是无处不经营。”过度商业化,让早从1985年就在鼓浪屿上开店铺的何先生,不堪压力。“15年前,我们在龙头路店铺每平方米70元/月左右,但这三四年来涨得我们都快承受不住了,至少每平方米1000元/月。”

  在鼓浪屿龙头路住了54年的原住居民李先生,两年前就打消了在岛上开店做生意的念头,“店租贵得离谱,而且店多得都没意思了,都是些和鼓浪屿没任何关系的,一些烧烤店、奶茶店,名字也都很恶俗!”

  “还有很多黑旅馆,说好听是家庭旅馆,实际就是自己家里多出来的几间房间改造一下,安全吗?”李先生对这些家庭旅馆的安全问题很是担心。“而且,这些随便的改造方式,都在不断破坏鼓浪屿的建筑、文化啊!”

变味三:清静和谐变吵闹嘈杂

  “大清早七八点钟,正该是幽静的时候,外面嘈杂的声音可以把你吵醒。”苏女士说。

  说起如今的噪音,李先生更是不堪其扰。“作为一个钢琴岛,曾经真的是很多人家里都有钢琴,岛上的声音如果说吵,那都是优美的钢琴声。”但随着很多本地居民纷纷搬出鼓浪屿,外来人员不断入住,钢琴声不断消逝。“到晚上十一二点,酒客们的吵闹声,摊贩们的吆喝声,让你根本无法入睡。”

  “外地人在鼓浪屿上居住,很多都是临时的,只是来赚钱而已,他们根本不会长远地去为鼓浪屿考虑。不仅带来噪音,还伤害鼓浪屿的环境。”

变味四:优美舒适变脏乱不堪

  幽美,是很多人对鼓浪屿的第一印象,但如今,鼓浪屿除了看到人头攒动之外,还会看到到处乱扔的垃圾,以及闻到浓浓的恶臭油烟味。

  郑先生是负责鼓浪屿绿化和环卫公司的一名员工,他们公司100多位环卫工人,负责的区域刚好是商业化较浓的部分,大概占鼓浪屿2/3的面积。两年前,他们平时日常一天两个工人一组清扫的垃圾大概在两三车,节假日也就五六车。但是现在平日每天就会有五六车,节假日里,公司还会多派40多人来增援,每组一天有时候清理的垃圾就有10多车。

  “更不好清理的,是那些烧烤摊留下的污垢,特别是油污。以前我们清洗道路,只要人工作业就可以很有效率,每周的频率两三次,现在为了能尽量洗掉烧烤摊留下的油污,我们要用机动车洗,而且每次都要洗上三四个小时,每周的频率变成至少4次。”郑先生说。

  与此同时,鼓浪屿上的绿化更是倍受蹂躏。郑先生告诉记者,鼓浪屿上绿化的盆栽更换的频率也从3年前的每月2~3次,变成现在的4~5次了。“很多游客会随手就折花,还有的会把垃圾扔到盆栽里,盆栽里的花很容易就死了。”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上门收"保护费"遭拒 "口罩男"持棍打砸小卖部
下一条:厦门今天或有大雨 市气象台昨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