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排名全国社会保障和就业满意度第二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积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实施全民社保工程,提升民众幸福指数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保是民生之需。2012年,市人社局在“幸福厦门”建设中加强创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各项工作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总体工作水平继续走在全省前列,不仅就业形势、劳动关系稳定,全民社保城市建设更是领先全国,在全省行业文明优质服务指数测评中获第一,为实施综合配套改革提供坚强民生保障。
A就业
失业率明显下降
数字
2012年,我市城镇新增就业20.3万人,完成全年任务20万人的101.5%。失业人员再就业5.92万人,完成全年任务0.8万人的740%;城镇困难对象再就业1.5万人,完成全年任务0.6万人的250%;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2.01万人,完成任务数的134%;本市农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0.56万人,完成全年任务0.3万人的186.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9%,在年度控制目标4%以内。
亮点
●荣获国务院表彰的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创业活动指数350,创业带动就业指数3.59,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在全省率先突破、率先取得成效,实现了创业带动就业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厦工钳工高级技师盖军衔获“中华技能大奖”,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者。
●去年,我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满意度评价居全国第二。
远赴外地引进技术工人
去年市人社局多措并举,及时为重点企业增加招聘摊位,周末重点企业缺工专场招聘会常态化,深入企业开展用工指导,努力帮助重点企业解决招工难、留人难问题。特别是2012年9月份以来,分批次组织宸鸿、冠捷、友达等38家重点企业赴甘肃省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兰州市、天水市,云南省的昆明市、曲靖市,湖南省的衡阳市、常德市、株洲市和河北省石家庄、保定、邢台、衡水开展校企对接、现场招聘和劳务协作交流,与129所职业院校签订合作意向书656份,加快订单式培训为企业储备及引进技术工人。截至2012年12月末,全市职工数153.14万人,较2011年同期增加4.75万人,同比增长3.2%。
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去年市人社局制定下发了《厦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今后一段时期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评选表彰第三届优秀高技能人才,抓紧开展重点企业紧缺技术工种、优秀青工高技能培训,确定紧缺(急需)工种目录75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种目录65个以及13个职业工种对优秀青年开展高技能人才免费培训,进一步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作。
做好定点培训机构招投标工作,整合全市教育培训资源,确定失业人员、农村劳动者、高技能、创业等定点培训机构60家。提高创业培训补贴标准,对创业成功人员给予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对通用工种社会化鉴定实行全市理论统考,落实培训经费直补企业政策,促进企业职工技能水平提升。采用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方式对失地失海农渔民免费开展公交驾驶员等比较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实现素质就业、自主创业,体面劳动。全年完成紧缺工种培训0.68万人,创业培训0.3万人,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2.37万人,高技能人才考核发证0.89万人。
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
市人社局重视加大市、区财政投入力度,重点给予城镇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退养渔民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鼓励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鼓励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并给予相应的社会保险补贴、工资性补贴。特别是从2011年7月开始,财政补助企业招收本市农村劳动力与外来员工社会保险费的差额(目前为257.98元/月·人),基本消除企业招收本市农村劳动力与外来员工的用工成本差别。2012年共对4346家招收的7.19万名农村劳动力给予社保补差1.47亿元,共发放5.73万名从事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2.06亿元。同时,人力资源市场向基层延伸,组织辖区内的用工大户到村(居)举办专场招聘会,方便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
市人社局进一步加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建设,完善基层劳动保障工作服务网络。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扩大到镇的社区。在市人社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下,各区均对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尤其是镇劳动保障机构的指导工作予以高度重视,进一步强化了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的基础管理,并在发挥社区功能促进本市居民就业方面取得以下成效:一是积极开展促进就业政策宣传及咨询活动,让更多的就业困难人员了解政策内容和相关办事程序。二是大力开发社区岗位。千方百计收集适合失业人员就业的用工信息,为就业困难对象送岗位上门,进一步营造关心、支持、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积极落实各项促进就业政策,其中成效最明显的促进就业政策是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政策,该项政策一方面减轻了本市就业困难人员缴交社会保险费的经济负担,深受就业困难人员的欢迎;一方面有效促使隐性就业显性化,促使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