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勇智:​泉州,散发着历史与人文底蕴的风雅

闽南网   2020-12-29 08:30

67

  地理中国中,曾如此评价:“泉州仿佛有比其他地方更强的记录和讲述自身历史的能力。历史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过去的存在,而是通过家族和庙宇的祭祀活动,与每个人缔结了血肉的关系。走进泉州,便如置身在历史之流与生动的文化脉络中。”

  泉州,源于何时,历史其实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它的经济开发可以肯定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史有所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立闽中郡,泉地归之,闽越族酋长无诸所领。宋元时期,泉州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泉州,别名刺桐城。南唐原闽郡王部属留从效任清源节度使时,将泉州原有“周围三里”的唐旧城扩辟为“罗城周围二十里”的新城,并环城种植刺桐,就此,泉州有了刺桐城这个雅号。

  沿着古屋、古巷、古塔、古祠、古庙、古桥在古巷信步,影子好像沉浸在旧梦之中。有海风与古诗词在时光里往返,我能听到丝绸之路上自己脚步的回响,那些帆影和满街的谈笑声,成为我诗意的经纬和乡愁的坐标。此时的泉州古城,打更声一下一下敲出宁静,一缕月光从宋词里探身偷窥着木偶戏。一台应时演出的梨园戏,似乎在溯游回大宋的光辉。临着桥头的酒馆,仍有一面帘幌漫不经心地撑起,在回味白天的车水马龙:有云集的商贾,有打南拳的艺人,有算命看相的术士,还有步履安详的僧人,红袖添香的女子。马可波罗就坐在西窗之下,被东方大港的神韵迷醉。而整座古典的木结构建筑上,月光和海光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古城的醒来,是在千年之后。刺桐,中山路、南俊巷、状元街、西街......不断地调整着乡愁的方向。把古城的栏杆拍遍之后,都有谁领悟了泉州的内心?有欧阳詹的高大背影,有俞大猷、李贽的十指春风,有郑成功、施琅、李光地的指挥若定,更有无数平民的脚印和汗水。恍惚间,一册线装的乡愁,贯穿了唐宋元明清,流传至今。

  当我像众多侨民中的一个,在浪迹天涯后临街远眺,那些熟悉的事物,在时光中返青。风和流水都是老的,也是新的;寺和塔是老的,也是新的;路是老的,也是新的;连乡愁,是老的,也是新的。

  万寿塔、六胜塔、清净寺、开元寺、府文庙、慈济宫、泮宫、五里桥、洛阳桥、崇武城墙,还有那众多的石刻、宗祠、故居、民居、窑址......应该就是泉州乡愁里一枚枚文明的标签,一个最接近灵魂的地方。无论你是谁,打开泉州这本厚重的书,都会不自觉地停留在这里。从遣词造句中,这装满灵魂的词,永远是泉州的主题。我不得不把灵魂,再次靠近那院墙,再次靠近那红砖燕脊的闽南大厝,再次靠近那传说。千年过去了,风吹过,雨打过,泉州集合起全部的光芒,为我们浓缩着乡愁。

  历史,走着走着,就消失在时间深处。眼前的泉州,水绿风清,故事水袖一样,在古城流连。时间改变了泉州的密度和宽度,但改变不了它浓浓的乡愁。这块理性的土地、文化的沃土,正在经历伟大的变革。无论怎样发展,文明的底色都是那么厚重,任何一朵,都足可压住尘世的疲惫和喧嚣,成为泉州人,甚至每一个炎黄子孙名副其实的精神家园。

  时光,一次又一次打醒古城的厚重。此时,一朵刺桐花绽放一带一路的灵感。笔墨把海风装进一朵涛声里,新时代的风帆再次从刺桐港起航。海水再汹涌,最后都要服服帖帖的被泉州收进诗篇,翻过的每一页,我都称之为泉州的乡愁。

温勇智.webp

  温勇智

  温勇智,作品散见《星星》《诗刊》《西部》《绿风》《牡丹》等,先后获30余个全国征文一等奖及甘肃第六届全国散文诗大赛、河南鹤壁诗赛、《星星》宝箴寨诗赛、福建妈祖征文、上海禾泽都林征文、北京“门头沟”全国征文、中国诗歌网“新时代歌咏”等省级以上征文奖两百余次。

相关新闻
频道推荐
  • “清粉”情
  • 花包:比脸大的闽式糕点
  • 传承创新之火 点亮非遗之光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