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闽南文化 > 泉州民间舞蹈 > 正文

闽南传统汉族民俗舞蹈——漳州浦南古傩历史渊源

2016-07-05 16:51 来源:国家数字文化网 0

  漳州浦南古傩,是一项具有浓厚乡土风情的汉族民俗舞蹈,流传于芗城区浦南镇。浦南古傩在乡音中被称为“弄大尪”或“大头尪仔”。根据汉族民间传说,浦南古傩自唐末出现以来,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浦南“大神尪”在当地的乡音中被称为“大尪”或“大头尪仔”,它产生于何时,因何而产生,迄今还未发现文献记载,需进一步发掘考证,但从当地流传甚广的一则民间传说中,或许可见一些端倪——

  为纪念开漳圣王陈元光,闽南一带百姓自发修建了许多庙宇供奉圣王,这些庙宇均称“威惠庙”,其中以陈元光陵墓附近的“松洲大庙”最为出名,当地官员每逢重大节日都要到此祭拜。相传唐朝末年,有一位七品官途经浦南到松洲大庙,正逢妖怪在浦南作恶,这些妖怪一见到七品官便吓得落荒而逃。

  不久,妖怪又来危害浦南,但七品官已离开浦南,无法请他回来驱鬼,而百姓穿官服装扮官员又是违法行为,正当人们一筹莫展之际,定居于浦南的随陈元光开漳的将领后人,将家乡木头面具的做法传授给当地人,当地百姓用木头雕出那个吓走妖怪的七品官头像,用竹条编出身躯,并穿上官服,称作“大尪”,后来,又根据七品官书僮(一说师爷)的形象做了另一尊“大尪”(后来演变为小丑)。百姓们发现,这两尊“大尪”所到之处,妖怪就不敢出现。因此,逢年过节或天年不顺,当地百姓便带“大尪”出巡,以求风调雨顺,久而久之,便成为一种习俗。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闽台民间游艺活动——百年民俗蜈蚣阁的进香过程
24小时新闻排行榜